
光伏补贴退潮这半年
“531”新政,是光伏企业遇到的一个“坎”,随之而来的是今年前10个月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同比下滑。“断奶”的阵痛中,中国光伏业还遇到了贸易摩擦的升温,企业们选择“转变中求生存”,既有逆市扩产,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在积极布局海外产能,开发新兴市场。这一场光伏业的“寒冬”,最终却并不冷。
钟宝申强调,“市场和价格总在波动,但一旦扩产,增大的产能却无法立即消失。因此扩产时要把握技术进步的节点和自己的能力,来减少风险。”
距离“531”新政出台,已过去半年。
这份名为《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的政策文件,提出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仅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的分布式光伏建设规模,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的补贴力度。
这一政策可谓威力十足,被业界视为比肩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3年欧美双反的第三次行业“危机”。
来自于国家发改委智库专家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同比下滑两成。
光伏上市公司也“难逃一劫”,从上游的多晶硅、硅片,到中游的电池和组件,再到下游的EPC、电站企业,三季度业绩下滑上市公司比比皆是。
然而,在采访中,不少上市公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将坚持此前的扩产策略。通威集团副总裁胡荣柱对记者称,通威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多晶硅和电池片的成本控制到业内最低,凭借这样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底气”扩产。
展望明年,第一批平价上网的光伏项目将诞生,若要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销售侧平价目标,光伏企业普遍认为,还需要尽快推动配额制等新制度的实施,调整政策性因素,降低非技术成本等。
新增装机容量下滑
“531”新政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前三季度光伏新增装机量下滑。
11月22日,根据一位发改委能源智库专家在合肥召开的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透露的数据,今年前10月,全国新增装机3578万千瓦,同比下降21%。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多晶硅产量增长约24%,前三季度增幅仅8.8%左右;硅片增幅则从上半年的39%变成前三季度的11.1%;电池片和组件的产量增幅都从上半年的20%以上,放缓至前三季度的个位数增长。
“‘531’新政以后,光伏业确实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但比预期好得多。企业没那么滋润,但还是比较健康,总体来说渡过了难关。”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称。
事实上,尽管行业可以称得上低迷,仍有不少企业逆势扩产。通威股份凭借多晶硅料生产的优势,三季度净利实现增长,不过增幅显著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