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监会依然对“补血”及偿债的比例进行了限制:募集配套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的比例不应超过交易作价的25%,或者不超过募集配套资金总额的50%。
募集资金能否用于“补血”及偿债,近年来经历了多番变化。2015年9月,证监会刊发的《上市公司监管法律法规常见问题与解答修订汇编》显示,募集配套资金可用于支付本次并购交易中的现金对价;支付本次并购交易税费、人员安置费用等并购整合费用;标的资产在建项目建设等。募集配套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的比例不应超过交易作价的25%;或者不超过募集配套资金总额的50%,构成借壳上市的,不超过30%。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监管机构并未对配套资金“补血”及偿债比例进行过多限制,只是规定了使用。但到了2016年6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相关问题与解答》,其中明确规定:募集配套资金不能用于补充上市公司和标的资产流动资金、偿还债务。
市场人士分析,每次对于配套资金用途的调整,都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2015年9月,证监会针对构成借壳上市的募集配套资金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制。2016年6月之前,重组交易中的“类借壳”、三方交易规避借壳现象突出,证监会推出新规禁止募集配套资金“补血”及偿债,遏制投机套利,引导市场预期回归理性。如今,规避借壳现象大为减少,并购重组市场趋于规范。加之上市公司流动性问题突出,为募集配套资金用途松绑,有比例限制地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有助于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10月8日,证监会又正式推出“小额快速”并购重组审核机制,符合条件的小额并购可走“快车道”,直接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议,简化行政许可,压缩审核时间。此外,证监会拟在本周集中组织发审委委员就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相关事宜开展调研,没有IPO发审会安排。
监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股票质押风险。据了解,由于今年A股市场整体低迷,流动性偏紧,深圳证监局隔一段时间就会摸底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情况。
可以看到,在经历融资环境收紧后,最新政策已开始转向。证监会强调,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激发和提升市场活力,支持上市公司依托并购重组做优做大做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险资投资“松绑”
保险资金,是A股市场一股重要的力量,在前几年曾有过近乎疯狂的表演。经过多番锤炼,保险资金当前在市场上已经不算活跃,在保持低调。
但是,面对上市公司流动性问题,保险资金被监管层鼓励参与其中。10月13日,银保监会保险资金运营部主任任春生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表示,鼓励保险机构以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的方式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更积极地参与解决上市公司的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
任春生透露,以前保险资金做股权投资是有行业限制的,未来可能就没有行业限制了,优化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修订股权投资和保险私募基金的监管政策,采用负面清单的方式再结合正面引导。任春生说,要以股权形式撬动保险资金发挥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长期资金。
任春生还表示,推进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这些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注册制改革,推进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丰富保险资金的对冲工具和管理工具,发挥“保险+融资”的综合优势,来创新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形式。
险资通过二级市场的快速买入而举牌上市公司,曾是A股一道独特的风景。此番被鼓励入市,这种风格或许很难延续,因为险资当前的任务是“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更积极地参与解决上市公司的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