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云能基金副总经理余英栋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地方国资委如此大范围直接出手非常鲜见,更展现地方政府财政实力。从另一角度来看,说明当前环境下,深圳本土上市公司获政府出手救助的迫切性很强。
“现在的确有不少上市公司面临严重流动性问题,有些上市公司主营业绩还不错,但在上一轮货币宽松环境下,存在非理性,不匹配的业务扩张,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大股东出现了流动性困难。”余英栋说。
“我们也希望引入国资,之前我们老板也向政府呼吁过以寻求帮助。”一家深圳本地民营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注意到,获得政府“驰援”的民企大股东普遍处于高比例质押状态,因此也积极寻求国资加入,以降低质押率,解“燃眉之急”。譬如,英唐智控董事长胡庆周就表示,上述转让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解除部分已质押的股票。
值得一提的是,近半年来,深圳国资整合动作较大,如深粮集团重组,深深房与恒大的交易,深铁入股万科等。在全国国资改革中,深圳国资一直走在前列。
多地国资在行动
“国资系”密集入市,无疑为今年A股市场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轮国资入主潮背后,关系到融资难、融资贵等民企融资瓶颈,以及由此衍生的债务难题。操作层面上,“国资系”重点“关照”股份高比例质押公司,以缓解A股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据粗略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引入了具有国资背景的股东,相当一部分还发生了控制权变更。此外,多地正在同步推进国资入市事宜,涉及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河北、河南、山东等10余个省份。
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西南某省国资控股平台也有意在A股筛选投资标的,甚至是买壳。“一是因为有做大资产规模的任务,二是因为现在A股公司确实便宜。”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除了经济较发达地区,必康股份将转让5%股份给延安国资旗下投资公司。同时,公司注册地将迁移至延安。由此,延安市也将迎来首家上市公司。
梳理本轮“让股引援”国资风潮的特点。首先,大手笔、效率高。进入9月,国资出击A股提速,已有近20家公司先后宣布拟“让股引援”国资。此外,企业从启动国资入股事项,到披露协议签订,通常只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牵手”效率较高。
其次,纾困手法日益多样化。除了股权转让、增资入股、超低价“象征”收购外,还有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债务重组+协议转让等“组合拳”。近期,广誉远控股股东在引进国资时,又创新性推出了增资入股后回购的“明股实债”合作模式。
此外,“国资系”并非奔着上市公司“控制权”而来。多个地方国资平台已表态将“放手”支持企业发展。例如,深投控成为怡亚通第一大股东后,明确表示,将充分授予怡亚通自主经营权,并将在金融、业务、运营等多个维度全力支持公司发展,公司保持原有发展战略、业务模式及管理团队,按照未来十年战略规划要求加速发展。
证监会政策“支援”
10月12日,证监会刊发《关于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相关问题与解答(2018年修订)》,对并购重组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细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证监会对配套资金用途的限制进行了调整,之后将被允许用于“补血”及偿债。
10月12日文件显示,考虑到募集资金的配套性,所募资金可以用于支付本次并购交易中的现金对价,支付本次并购交易税费、人员安置费用等并购整合费用和投入标的资产在建项目建设,也可以用于补充上市公司和标的资产流动资金、偿还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