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晓明甚至建议普通投资者:“拥有货币基金和指数基金就够了。” 不过这一论点是建立在客户风险诉求下行,追求本金安全,同时获取利息的预期下。
痛点与优势并存
4月2日,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我国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障第三支柱改革从理论研究走向政策实践。
随着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崛起,长期投资、资产配置等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周晓明认为,随着FOF的推出、养老金市场的发展,很多私募基金也已开始配置指数基金,散户投资的机构化将是未来的趋势,在FOF领域,指数基金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指数基金投资有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指数的波动。”周晓明表示,“美国的指数基金发展,乃至美国整个公募的发展都是以20年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前提。指数基金复制市场,在中国波动也很大,我们有十几个指数基金已经运作三年,它的规模和转化率与余额宝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是现在指数基金投资的现状。”
周晓明相信,指数基金将面临一个好的发展机遇。他指出,目前中国有很多向好的因素,比如金融改革,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包括国家政治社会也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是一个大背景。“在这样好的社会背景下,加上未来机构化的趋势,我们相信指数基金会面临一个好的发展机遇。”
不过对于指数基金,市场上也有很多批评的声音,指出指数基金给市场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指数基金减少发行的价格、指数基金扰乱了资本市场、被动投资者没有投票权,只是被动参加公司治理等等。”林晓东指出。
林晓东认为,被动投资的低费率恰恰是指数基金的优势。“我们相信高费率跟超额收益是一个负相关的关系。”
天弘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副总经理熊军指出,大量的实践证明,扣除了管理费和交易成本之后,指数投资优于主动投资的平均水平。他认为,如果一个指数作为基准被投资者广泛使用,被动投资者是获取指数的回报,全体的主动投资者是加权获取指数的回报。扣掉管理费以后,被动投资者更有优势。这种优势对于短期资金不太明显,对于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这种长期资金来讲,意义非常重大。 “如果一年管理费上有50个BP(即基点,1BP=0.01%)、80个BP,二三十年以后影响就非常大。”
熊军从资产配置角度分析了指数基金。他谈到,本质上,指数对于组合来说,构建的是一种纪律和约束。这种纪律和约束也体现在整个资产的构架上 。
“指数构建组合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优越性,它的构建逻辑和方法非常透明,各种驱动市场的因素对组合的影响,都有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可以预期,这一点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投资者都是喜欢把钱交给行为可以预期的管理者。”
资管新规落地以后,市场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风险被显性化。
“过去大家销售资产的时候都是以预期收益率标识产品,现在要以风险等级标识产品,这是资产配置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资产配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风险偏好的具体表述,它要成为后面产品设计和销售中的重点。”熊军表示。
熊军指出,资产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资产配置最重要的不是哪个时点上去偏向哪一类资产,而是在一个较长期的投资过程中,围绕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把风险水平下的每一个资产的回报拿到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指数基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