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体力 八旬夫妻考察十余家养老院
“余生剩下两件事:一是尽可能发挥余热,二是过好自己的晚年。”82岁的董祖舜老人,家住硚口区宝丰街。为了过好晚年,近4年来他没少操心。
董祖舜是退休教授,妻子是医生。老两口没有子女,随着年岁渐高,身体渐弱,去哪里安度晚年,成了他们最迫切的问题。
董爹爹给理想中的养老机构画了一幅“像”:有较好的医疗条件;有良好的养老环境;有丰富的活动内容;有优质的养老文化;有温馨的养老氛围。
按照这个标准,过去几年中,董爹爹和老伴考察了十余家养老机构,有公立的、有私立的,有大型的、有小型的,几乎都不尽人意。“我们看过汉口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公立养老院,托熟人找好了关系。它有对口医院,服务也好,但床位很紧张。三人间、四人间、六人间随时可以进去,单人间要排队。我们去看的时候,十多层的楼房,只有底下三层装修了,上面的楼层要等资金到位再装修。听说排队等单人间的人很多,太麻烦了。”董爹爹摇头说。
后来,董爹爹又看过几家社区养老院,觉得条件不太理想。前年他还考察过江夏的一家知名养老机构,环境等硬件都不错,价格也合理,但医疗配套水平不高。考察当天,他到食堂吃饭,觉得护工的素质有待提高。
去年初,董爹爹了解到,花山新城即将新开一家民办养老机构,于是和老伴前往考察。老两口逛累了,坐在路边休息。“让我没想到的是,无论是扫地的、浇花的,还是路过的工作人员,都停下来问我们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要不要帮忙。这样的情景,我们在别的养老院还没碰到过。”董爹爹说。
即使这样,董爹爹仍然不放心。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他又一次次到这家养老机构考察,甚至到该机构在外地的养老院实地体验,和那里的老人们聊天。今年初,他和老伴才签订了意向入住协议。
拼智力 投资性质项目不敢轻易入住
78岁的吴淑珍老人,家住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她第一次接触养老院,还是9年前。当时住在她家对门的张大哥突发脑梗,获救后行动不便,说不了话。因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张大哥的老伴黄大姐托她帮忙找养老院。吴婆婆推荐了江汉区社会福利院。两位老人开开心心住了2个多月,张大哥却哭着一定要回家。原来,老两口每月费用要6000多元,而他们的退休工资每月一共4000多元,他们不忍心让子女贴补这么多钱。
之后,吴婆婆又为张大哥、黄大姐找到江岸区一家公办福利院,收费要低一些。入住3个月后,黄大姐又坚决要回家。她说,该福利院不仅护理人员少,服务态度也不好,喂饭的时候,不等老人嚼完,下一勺子又塞进了嘴里。看到身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黄大姐非常难受,担心自己没病也会憋出病来。
2012年,吴婆婆的老伴去世,她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特别是今年1月,她遭遇车祸,双手骨折,深深感受到生活的不便。一位高中同学得知她的情况,邀她去蔡甸区九真山的一家养老公寓住了10天。吴婆婆说,那里环境不错,但要预交10万元,一天收费80元,只包吃住。对她来说,这样的收费水平太高,因此她还是回了家。
吴婆婆之后考察了东西湖的一家养老院。这里每月收费1250元,但最少要预存3万元。吴婆婆说,像这种带有投资性质的养老项目,她之前也考察过几家,觉得风险比较高,她不敢轻易尝试。
前几天,她又到武昌傅家坡附近一家养老院考察,发现是一栋大楼里租的10余间房,看起来很不正规,因此也不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