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证监会新股批文发放节奏也发生了变化。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表示,5月起,证监会每月新股核发由一批次增加为两批次。上市公司的供给增加,有利于打通股市与实体经济,降低企业债务率和融资成本,同时发展直接融资,促进经济转型。
适应新经济发展
潘向东预计,未来IPO审核可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非“四新”企业,可能大体沿用之前的审核流程;另一部分针对“四新”企业,随着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审核将更加灵活、优化,在防风险和支持新经济之间取得平衡。
田利辉也预计,IPO审核将继续从实、从严、从快,但会更加包容、灵活,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适应新经济发展,切实推动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支持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
魏涛认为,2018年开始,证监会逐渐从制度上创新,通过CDR制度、引进“独角兽”公司回归的方式对前期政策进行调整,整体上并未使原有的IPO审核制度产生太大变化。从今年未能过会的企业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持续盈利能力不佳、业务推广费用过高、管理费用过低、存在关联交易及利益输送可能等,体现了证监会的发审思路。至于未来是否会放宽对盈利能力的要求,还需进一步等待政策信号。
潘向东认为,IPO审核应将环保问题列入重点考察项目,从而引起企业高度重视。在环保门槛的具体设置上,可能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不同的指标。
对于环保问题,田利辉表示,在未来IPO审核过程中,证监会将环保问题纳入重点考察项,不仅是为二级市场投资者负责,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对环境保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