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两年,证监会的监管执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35件立案案件办结,224件行政处罚决定,74.79亿元罚没款,这是证监会2017年稽查执法的成绩单。进入2018年,罚款金额不断创新高。近日,厦门北八道集团因涉嫌操纵市场被证监会开出中国证券史上最大罚单——55亿元。
从优化调整再融资制度,规范股份减持行为,到建立完善看穿式监管机制,出台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从推出沪港通、深港通,到A股成功纳入MSCI,刘士余以及其带领的监管层着力堵塞制度漏洞,补齐监管短板,一系列举措让市场炒作风气降温,增量资金入场。
从监管的角度来说,刘士余治理下的资本市场是成功的。市场经过两极分化,小股票估值下挫,白马蓝筹股一骑绝尘,流动性开始向龙头集中,机构投资者主导市场。
这样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对市场还是对监管者都是比较有利的。但是,过程的阵痛也让刘士余一度饱受非议。推进改革需要时刻面临各方主体的利益博弈,随着监管触角的延伸,质疑也随之而来。
2017年4月,随着IPO发行的常态化,抽血恐慌下市场走势低迷。部分后知后觉的散户损失惨重。舆论开始将矛头对准刘士余。5月,经济学家韩志国甚至公开发难,将刘士余推向了舆论的风暴眼,也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争论。
这也几乎是所有证监会掌门人坐稳位置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时刻处于暴风眼中的角色。历届证监会主席多是惜字如金,但是刘士余却打破常规,屡屡在公开场合“放狠话”,直接表达看法。
2017年底,刘士余在基金业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脱稿演讲,猛烈抨击险资举牌是“妖精、野蛮人”。“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
此后,他又在多个公开场合,以鲜明犀利的语言直指忽悠式重组、高送转与大股东减持等市场乱象。“吃相难看”、“秋后算账”、“10送转30全世界都没有”等极具刘式个性的表达频频登上网络头条。
喊话式监管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险资乱举牌、壳资源乱炒作、高送转乱象以及多年不分红“铁公鸡”等股市顽疾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
资本市场既需要在过于低迷时洒进阳光,也需要在过分亢奋时敲山震虎,这个角色的度很难把握。刘士余在不断尝试中渐入佳境,市场开始认真体会他的每一次讲话。
有人对刘士余鲜明犀利的监管风格大为赞赏。亦有人对他的“喊话式监管”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在过度干预市场。特别是在其痛批“高转送”、次新股,导致沪指一度大跌之际。
在很多批评者看来,毕竟涉及1亿多投资人的公开市场,出言确实要慎之又慎,监管者最好还是多做少说。应该少一些喊话式监管,多一些“治本”的制度体系建设。
讲政治,也实干
在刘士余上任伊始,有观察者一度觉得他可能是保守型的过渡官员,但其一路在舆论危机中前行,取得了超乎期待的成绩:打击股市各种乱象,解决新股发行“堰塞湖”、严格退市新规、加强上市公司一线监管,落实投资者保护机制等等。
资料显示,刘士余出生于1961年11月,江苏灌云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曾先后工作于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建设银行。1996年他调任央行,从银行司司长到副行长,一待就是18年。直到2014年底出任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在漫长的央行官员生涯中,刘士余曾分管过央行多个核心部门,包括金融稳定局、条法司和支付司等,经历了央行分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组上市、处理多家问题金融机构等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