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日当晚,一位信托公司股票配资业务负责人就在券商电话沟通会中表示,近些年信托行业在配资业务上无论是规模,还是涉及的公司机构数量,都已呈大幅下降趋势。
据他了解,在大的降杠杆形势下,现存带有杠杆的产品从体量上已比2015年小很多,整体杠杆比例在1:1-1:2之间,当日A股市场下跌主要是投资者情绪上的一种恐慌反馈。
尽管如此,由前述传言引发的连锁反应还尚未停止。
近几个交易日,已有部分上市公司相继公告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触及平仓线。
2月2日沪深交易所特意就此召开了培训会,会议精神在提出控风险的同时,亦明确质押股触及平仓线后不能立即平仓,以积极沟通为优先原则,对于无力追保,质押实际逾期的情况,券商也要按流程办理,遵循减持最新规定,即竞价减持,三个月内不超过总股本的1%,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总股本的2%。
这两项动态经过周末的传播逐渐缓解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也被市场人士认为是A股市场在美股大跌情况下,表现相对稳健的主要原因。
机构淡定、紧急停牌惹争议
事实上,相对于普通投资者,各方投资机构心态一直较为平和,尤其受访的多家公募基金和大型私募基金都比较淡定。
如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在2月1日盘后总结当日市场走势时就指出,下跌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经过前期快速上涨,部分获利盘了结带来抛压,同时,连续几日的调整,让市场担忧“阶段性顶部”已过,急于兑现收益加剧了盘面波动。
另一个原因则是业绩披露季“地雷”频出,让投资者情绪遭到打击。
该机构甚至认为,长期看,市场对“绩差股”的“出清”有利于A股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星石投资首席策略师也明确提出短期调整利大于弊。汇丰晋信动态策略基金经理郭敏指出,这轮下跌合情合理,业绩不及预期是下跌的主因,流动性因素可能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上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多位基金人士沟通了解到,对个股闪崩的成因,他们认为并非信托计划去杠杆,或是股权质押平仓等单一因素导致,而应是多个原因叠加带来的连锁反应。
其中,首先就要追溯个股的结构性分化。
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荀玉根就研究发现,在2017年最后几个月,当投资者目光依旧聚焦于白马龙头的时候,部分个股成交非常低迷,尤其是11、12月份,大批低成交个股不断涌现。
“成交低迷的个股集中于小盘股中,且业绩普遍不佳,估值偏高。目前来看,它们与蓝筹白马股的结构性分化依然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杠杆投资还是存在爆仓、平仓的风险,不只是信托资管计划,还包括私募结构化产品、两融融资等”, 上海一位券商营业部总经理刘威(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据他介绍,最近很多私募基金的日子都不好过,尤其是以结构化产品为主或数量较多的证券类私募,原来喜欢投资小盘成长股,受到的冲击很大,其实闪崩个股中也有结构化私募为了避风险而斩仓的可能。
面对股价持续下跌、流动性问题和大股东股权质押平仓风险,上市公司无疑也是难过的,为了免于受制于这些困境,自2月1日开始,不少上市公司选择了停牌。
统计显示,2月5日,共有334家A股上市公司停牌,当日停牌的有57家,另有48家从2月1日开始停牌,远远多于1月份。
同时,就停牌原因看,没有明确理由的越来越多,而兴源环境、银河股份等则坦白承认是因为大股东股权质押触及平仓线而停牌。这一现象在此前股市大幅下跌时也曾出现。彼时,停牌就被诸多上市公司当做阻止股价下跌最简单粗暴却又最有效的方式。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2月5日停牌的个股中,约80%此前股价呈现连续大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