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连续亏损的*ST昌鱼(600275.SH)日前公告称,拟将控股子公司鄂州大鹏畜禽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大鹏畜禽”)99.9%股权,以1.0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霍尔果斯融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转让完成后,*ST昌鱼将获得投资溢价收益4293万元。
常年游走在退市边缘的*ST昌鱼为保壳而突击出售资产的做法并非首次,而这样的上市公司也远不止*ST昌鱼一家。每逢年末,一些上市公司便使出全身解数,通过重组、变卖资产、会计调整等花样百出的方式调节利润,有些交易甚至还涉及关联交易,这也让交易的真实性打上了一个问号。而交易目的则大多为规避戴帽(ST)或保壳续命。
证监会已注意到上述问题,发言人常德鹏日前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强化对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行为的监管力度。此外,交易所正在研究完善退市财务类指标,优化退市制度,促进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充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功能。
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监管层的表态可能是为了完善退市制度,“对于年末进行利润突击调节的上市公司现在要加大业绩调节成本,还原上市公司真实财务情况,这些将为后续进一步探讨完善退市制度打下基础”。
多方业内人士认为,应从三点突破解决“退市难”:打开IPO大门、堵住壳资源买卖、取消暂停上市等缓冲环节。
利润调节方式花样百出
为了规避戴帽或保壳续命,上市公司的业绩调整“大法”可谓五花八门,一石数鸟的资产甩卖、会计调整扮靓业绩等在A股早已司空见惯,*ST昌鱼、海虹控股(000503.SZ)等多家公司均有此嫌疑。
自从上市后,*ST昌鱼多次游走在退市、扭亏的边缘。数据显示,2004年,该公司净亏损6200余万元,2006年到2007年,又连续两年亏损,徘徊在退市边缘。此后,到了2012年、2013年,该公司净利润再次为-512万元、-3906万元,可2014年却突然实现净利润576万元,随后的2015年、2016年再次出现亏损。
巧合的是,该公司2014年实现盈利的方式与日前的公告如出一辙,同样是出售资产。2014年12月,该公司将全资子公司三山湖渔业开发有限公司、鄂州市武昌鱼出口基地渔业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北京华普馨园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华普馨园”),从中获利约3100万元,从而扭亏为盈,避免了暂停上市的命运。
不少上市公司出售资产扭亏,都是通过关联交易实现,*ST昌鱼2014年出售资产亦是如此。根据当时披露,华普馨园的实际控制人翦英海,同时也是*ST昌鱼的实际控制人。此外,*ST沈机(000410.SZ)、*ST万里当前出售资产的接盘方,均是相关公司关联方。这一定程度上也让交易真实性存疑。
与*ST昌鱼一样,*ST沈机出售资产,不仅是为了保壳,还试图实现甩包袱的目的。*ST沈机10月28日公告称,将所持子公司中捷机床、进出口公司、加拿大公司等三家公司100%股权,以及所属分支机构机床一厂等全部资产、负债出售给沈机集团,而交易作价仅为1元。
2015年、2016年持续亏损的情况下,*ST沈机今年前三季度亏损幅度还在扩大。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ST沈机净利润亏损额为7.82亿元,扣非后亏损7.85亿元。而前两个年度,该公司分别巨亏6.4亿元、14亿元。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累计亏损已高达28.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