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业务减少主要是上半年银监会关于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出台,银行的同业业务就同业存款占比不能超过整个存款的1/3,各大银行都减少了同业的占比。”上述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认为,银行的利润会受一点影响,但对各家银行流动性的管理压力是最大的,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和中小城商行。
对于这个现象,9月7日,一家城商行金融市场部门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是银行为了满足监管层的要求而主动作出的调整,“我们行上半年也减少了同业业务,重点发展零售业务”。
“同业业务能快速扩张资产规模,很多股份制银行之前都通过同业业务快速扩张,而在监管层严格控制同业规模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一些银行上半年因为同业规模下降,而出现了缩表现象。”上述股份制银行金融机构部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不仅同业业务,理财产品规模也下降,增速降至个位数。肖远企透露,自开展市场乱象综合治理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累计减少了1.9万亿元,6月末理财产品余额28.4万亿元。
在房地产贷款方面,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上半年新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新增各项贷款的比重25.1%,比去年全年降低了10.9个百分点,比去年下半年的高峰期降低了19.9个百分点。
“我们分行今年也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的比例,房地产企业除了存量客户,一般不准新增。两个业内排名前十的地产企业有贷款需求,但我们没法放贷,因为超过我们行的限额了。我们有信贷组合控制,地产不能超30%。” 9月7日,华南一家股份制银行分行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脱虚入实
无论是整治同业业务还是理财业务,监管层的核心是希望银行资金能流向实体经济。
“前几年银行业都是通过理财、同业业务多一些,大家都是在做会计账,利润都是虚假的。郭树清出台一些政策,让银行之间不要互相搞理财和同业投资,其实就是让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在产品监管上的具体措施。”上述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表示。
近年以来,高层已经多次强调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但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并未根本扭转,迫切需要一位 “金融强人”重树行业的监管。
在3月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首秀”上,郭树清就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和普惠金融水平,全力补齐金融服务短板。
4月7日,银监会发布4号文《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5号文《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强调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和市场乱象,切实查纠参与方过多、结构复杂、链条过长、导致资金脱实向虚的交易业务,确保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
上半年大部分银行都在行动。“我们分行今年转而支持制造业,新增制造业的客户贷款有额外奖励,一户新增投放优质制造业2000万元,大概奖励2000元。”上述股份制银行分行负责人说,制造业的投放比例在理想状态下可以达到45%,因为政府类项目很少在10%左右,批发零售要求压缩至20%,往年制造业的投放比例大概在20%。
不久前,为了解决普惠金融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工商银行专门组织了三个调研组,到了最直接的开户企业进行调研。该行副行长胡浩带一组,首席风险官王百荣带一组,董事长易会满也带了一组。
“去调研时也提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贷款难,贷款担保难等问题,我们也听到一些情况。”工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