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陈坤所言,“闪崩”原因非常复杂,大多数股票都是在基本面无显著变化,消息面也无明显利空的情况下突然股价跳水,不但令投资者大惑不解,也让上市公司一头雾水。
“为什么很多股票毫无理由就‘闪崩’,今年如此频繁?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IPO进入常态化,新股大量上市,绝大部分股份又处于限售期,流通盘非常小;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市场风格出现巨变,导致小市值股票成批出现。在这种背景下,游资炒作乃至股价操纵大行其道,很多股票也呈现显著的‘庄股’特征。”北京一大型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次新股成为“闪崩”重灾区并非偶然。以8月8日出现“闪崩”的次新股华体科技为例,公司总市值只有26.39亿元,流通市值只有6.6亿元,对于游资而言,“坐庄”这样的股票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从8月8日龙虎榜来看,卖出华体科技金额最大的席位是中信证券慈溪慈甬路营业部,卖出金额为2465.29万元,占比达23.07%。
除流通盘小的次新股,小市值股票也是游资最爱。以年内出现6次“闪崩”的宜宾纸业为例,公司股票全流通,但市值只有28.42亿元,公司被游资控盘的迹象明显。据相关媒体报道,4月17日至6月21日,该“庄家”仅利用4000多万元的抛单就能将该股连续砸跌停;5月3日至6月15日,日均成交额基本都在4000万元以下。
有些“闪崩”仍然有迹可循,业绩“变脸”是一大诱因。以贝因美为例,7月11日贝因美股价“闪崩”,公司随后停牌。就在市场大惑不解之际,7月14日晚间,贝因美将上半年业绩预告向下修正为亏损3.5亿元至3.8亿元。而在4月27日晚间发布的一季报中,贝因美却预计上半年营业收入将同比增长,净利润达到2000万元至5000万元,扭亏为盈。同时,媒体质疑也为股价“闪崩”埋下伏笔,特别是经常因为关联交易等问题受到媒体质疑的环保股。
“闪崩”频上演
8月21日,正元智慧盘中突然“闪崩”,股价迅速跳水,并一度被砸至跌停。这种惊心动魄的剧情今年以来已经数度上演。特别是4月以来,A股上市公司就发生多达67次股价“闪崩”事件。很多股票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大幅“跳水”,有些股票盘中实现“V”型反转,更多则被巨单直接砸停,这种令市场胆战心惊的“闪崩”剧情令人难忘。
很多上市公司也多次经历股价“闪崩”。其中,神雾环保和神雾节能分别在7月10日和7月14日两次经历股价“闪崩”;龙溪股份在4月11日和5月2日两次经历“闪崩”;朗迪集团在4月17日和5月23日两次经历“闪崩”;皖天然气分别在5月22日和6月1日两次经历“闪崩”……其中,宜宾纸业自4月份以来更是在4月17日、7月17日、8月2日、8月9日、8月15日和8月17日6个交易日经历多达6次股价“闪崩”事件。以8月15日为例,当日开盘不久,宜宾纸业便股价跳水,而“砸盘”的卖单只有区区2200手左右,成交总金额也只有700多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次新股成为今年“闪崩”重灾区,闪崩次数多达20次。在今年出现“闪崩”的个股中,泰嘉股份、杭州园林、英联股份、哈森股份、华体科技、中泰化学、理工光科、和科达等均属次新股。以杭州园林为例,今年8月7日,杭州园林在消息面上并无明显利空的情况下,早盘小幅高开后震荡走低,随后股价突然剧烈跳水,封死跌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