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前十大股东,我们现在审核很严,相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也不可不防。”某大型商业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称,有些股东可能存在代持行为,代持后又偷偷将股票质押,出了风险大股东拿出抽屉协议不让平仓,金融机构会面临极大风险。若非大股东或重要股东,该行对股权质押非常谨慎。总体而言,对高质押比例、业绩差的上市公司应保持警惕。
尽管如此,股权质押频发的风险,让金融机构变得在此方面谨慎起来。北京某大型信托公司人士称,在业务策略上,目前没有出现特别的变化,但确实变得更为审慎,已经对股权质押标的设定了准入名单,符合总体质押率、基本面等要求的,才能进入项目库。
多种手段防范风险
触及预警线、平仓线之后,通常的做法是要求质押方追加担保物、补充质押,或提前偿还借款,但今年5月份以来,随着触及预警线、平仓线的不断增加,银行、券商、信托公司等,均对操作细节进行了调整。
7月31日公告称,欢瑞世纪(000892.SZ)的控股股东之一陈援以股票质押回购方式,将其所持97.6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降低了股票质押平仓线,质押融资风险暂已消除。根据公告,2016年12月14日,陈援将其所持881.31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称,在具体操作上,除了要求提供资产、连带责任担保,目前还会考虑质押方的主体信用状况、质押股票信用状况。此外,如质押方的身份是否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董监高,质押股份是否为流通股、可处置数量等,也均在衡量范围之内。
“不光我们是这样,整个市场应该都这么做。”该人士称,与此前相比,股权质押业务的审核方式更为灵活,每个不同的项目,都有不同的业务标准。而上述审核内容,基本都制定了可量化的评分指标。而每个项目最后的结果,都要和交易所对手具体谈判。
深圳某股份制银行总行人士亦称,在准入标准方面,风险控制主要包括融资人、标的股票、预警平仓机制等。此外,还会考虑股票流动性,一般情况下,会首选全流通股作为质押标的。
“如果是高管锁定股、限售期内的股票,能不做就不做,否则一旦出了风险,卖都卖不了。”该人士称,为了满足市场资金需求,可以根据风险偏好不同,建议可适当考虑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股票质押融资业务。
最近一段时间,出现股东补充质押或触及平仓线的上市公司,不少质押比率已经达到或接近100%,超过70%的也不在少数。2016年10月,监管层对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指引意见稿征求意见,其中规定,质押比例超过50%的股票,不得作为质押标的再融资。
除了上述手段,为了防范风险,一些券商还上调了股权质押的预警线、平仓线、资金价格。“平仓线、预警线、质押率、质押集中度,几乎每天都在变。”某大型券商人士称,每个股票的具体要求都不相同,而且调整很快。
第一财经从某大型券商获悉,其股权质押的预警线、平仓线,8月1日还分别为150%、130%,而到了8月2日,已经分别上调至170%、150%。而最高资金成本则从8月2日的6.1%,上调至8月3日的6.2%。
随着市场风格的转变,金融机构对股权所质押公司的基本面也更为看重。多家金融机构人士均称,目前能接受的,或质押率相对较高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主营业务稳定、业绩较好,且交易活跃的上市公司股票。但对创业板股票、质押率较高的股票,则较为审慎。
“银行现在比较谨慎,无论是放款额度、效率,还是资金成本,都卡得比较紧。”某市场人士说,与银行相比,券商目前的资金成本比较低,效率也更高,除了特殊情况,往往一到两个星期即可放款。
出现低于2折质押率
除了上调资金成本、预警及平仓线,控制质押率之外,下调股权质押折数,也成为近期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