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持续下滑令这个缺口有继续增大的可能。今年前9个月,阜矿集团因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增亏5亿元。同时,库存增加,回款困难,资金极度紧张。截至9月末,阜矿集团煤炭库存8.4万吨,应收账款达16.5亿元。
“尽管我们从材料采购、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入手,采取了包括降低职工薪酬等多项措施,但由于成本下降空间有限,仍然无法弥补煤价大幅下跌带来的冲击。”刘彦平称。
雪上加霜的是,阜矿集团近年煤炭产量减少,总量严重不足。阜矿集团已先后破产9个煤矿,三年内还将有4个矿井退出。其中,艾友矿已于今年9月末停产,本溪彩屯公司收缩战线明年初退出,2017年兴阜矿、清河门矿也将陆续关闭。
“9月份艾友矿退出、明年1月本溪彩屯矿退出,明年的经营收入还要下降。”刘彦平表示。现在公司是“倒贴”运营,每个月至少要往“锅”里填8000多万元。而今,企业的“米桶”已空,接下来就是“无米下锅”。
另外,阜矿集团存在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破产费用存在巨大资金缺口、采煤沉陷治理费用问题、企业税费负担问题、厂办大集体遗留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
“这些历史问题,解决或者维持哪一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可是钱从哪来?”刘彦平说,从调任阜矿集团以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钱。
“银行也是要经营要利润的,借一次不还,借两次不还,银行不会永远支持你。”刘彦平满心忧虑。银行总共就那么几家,继续向阜矿发放贷款的口子越发收窄。
到目前为止,阜矿集团外银行贷款已达57.7亿元、材料设备欠款9亿元、工程欠款27亿元、白音华煤矿欠外债17亿元、其他欠款1.7亿元。扣除应收煤款12.5亿元,阜矿集团总计外债约为100亿元。
人往哪里去?
“阜矿的两大难题,第一是钱从哪里来,第二个就是人往哪里去。”刘彦平为此心力交瘁。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标准,企业工资总额占成本总额的比例5%~10%比较合适。而阜矿集团这一比例达到了42.6%。
公开数据显示,阜矿集团目前在职职工4.5万人,其中工伤残约4000人;离退休、退养3万余人,其中包括工伤残约5000人。
随着艾友矿、本溪彩屯矿的关闭退出,人员消化的困难将进一步加剧。“阜矿最大的成本是人力成本,但不能因为企业遇到困难就把工人推向社会。”刘彦平表示,阜新市是个因煤而生的城市,在整个阜新市的GDP当中,阜矿集团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难题无解,便寄望于改革。通过精简机构、削减干部职数、分流富余人员、充实一线岗位,力图尽快形成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据介绍,目前,集团公司机关机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机关部室由26个减少到19个;机关管理人员由337人减少到181人,减少幅度46.3%。在岗处级干部由469人减少到382人,减少幅度18.5%。基层单位由原来的42个整合为34个。科级机构由1109个减少到637个,减少幅度42.6%;公司两级机关副总师级干部由199人减少到57人,减少幅度71.3%;科级以下干部由6159人减少到3155人,减少幅度48.8%。
“熬了多年的科长到食堂端盘子、做警卫的比比皆是。”刘彦平介绍,大批干部转换岗位,干什么活挣什么钱。
调整分配政策,压缩工资费支出。在2013年5月份和今年4月份两次降薪10%的基础上,从11月份开始,再降工资总额的20%。
与此同时,阜矿集团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期实现人员转移,减轻本埠负担。现已与山东淄博王庄煤矿签订劳务输出协议,第一支50人掘进队伍已开赴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