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证监会对退市制度进行改革,并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发布后,真正因触发相关条款被退市的公司寥寥无几,这种“进多出少”的局面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一位并购重组行业资深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这种局面不可持续,退市制度不完善,导致垃圾公司借壳重组,从而导致价格体系出现问题。目前的情况是,谁通过IPO进来了,谁就等于是中了大彩。要大进(IPO扩容)的话,必须大出(退市跟上)。”
他同时表示,尽管如此,IPO仍然不能停,但不能单纯依靠IPO,必须(IPO+退市)双管齐下。“搞退市不需要新的制度,现有制度需要得到严格执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为了维持上市地位,多年以来,上市公司“保壳”手法花样百出,高溢价出售资产、债权债务重组或转销、突然变化会计政策、资产重估等成为新的四大保壳“套路”。对于相关上市公司特别是有“保壳”压力的,监管部门下发问询函,以探究其中的“奥妙”,像*ST南化、*ST江泉、*ST山水等上市公司均成为问询的对象。在监管部门下发问询函的同时,如上交所还约谈了多家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机构,要求中介机构对高风险公司、年末突击交易事项予以重点关注。
董登新向记者表示,“目前退市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制度本身还是比较先进和完善的。垃圾股不退市,主要还是因为IPO通道不畅,导致很多企业宁愿去买垃圾股的壳,而不愿排长队,使得垃圾股遭到哄抢。”
董登新还指出,“一级市场我们目前是开一会儿关一会儿,一级市场的IPO通道是很不通畅的,至今都不是‘大进’的格局。”
“一直以来,我们错将股市下跌归罪于新股扩容,只要股市持续下跌,监管层就会迫于市场压力,采用行政命令关闭A股一级市场、暂停IPO;只有当股市持续上涨时,监管层才会重新打开一级市场,重启IPO。这一潜规则一直持续至今,我们仍无法破解这一‘魔咒’。A股确实患上了‘新股恐惧症’。为此,监管层经常会以‘暂停IPO’的行政管制,来有意放慢新股扩容进程。”
董登新向记者表示,市场的发展有其周期性,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3000家后,会有一个快速扩容的过程,使得下游的出口自动打通。也就是说,首先是大进,然后是大出。目前A股是难出,IPO通道没有市场化。
董登新表示,在IPO通道不畅的情况下,退市就更艰难。所以从目前来讲,证监会IPO加速扩容,可能会给未来“大进大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