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工信部针对新修订的《无线电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专项解读。据工信部介绍,新修订的《条例》将根据国务院部署,于12月1日正式施行,加大了对利用“伪基站”等开展通信信息诈骗等违法活动的惩戒力度,还增加了无线电频率管理、台站管理、发射设备管理等新内容,为进一步分配无线电频谱资源提供了法规依据。
业内人士表示,《条例》的出台,适应了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在确保创建健康信息消费环境的基础上,将为5G、北斗导航卫星、民用航空等多个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扫除技术和政策障碍。
修订行业法规进一步完善
由于我国尚未出台电信法,《条例》一直被电信、互联网等行业视为行业重要法规。此外,民航、卫星等多个重要产业也涉及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所以新修订的《条例》备受关注。
据国务院法制办介绍,《条例》最早于1993年颁布并实施,在促进无线电频率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空中电波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各类业务发展和管理的实际需要。为此,工信部、原总参谋部2008年起草了《无线电管理条例(修订送审稿)》,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审议。
近年来,《条例》的修订一直被列为国务院重点立法工作计划。为此,工信部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开展了大量调研论证、意见征求、草案完善、立法协调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务院法制办形成了《无线电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近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公布,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工信部方面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条例》完善了无线电频率开发利用、无线电台(站)管理、无线电发射设备管理、无线电监测和电波秩序维护、法律责任等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依靠法律手段加大对设置、使用“伪基站”“黑广播”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惩戒力度,将为进一步促进无线电频谱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保障无线电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促进无线电管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业内人士表示,《条例》一直扮演着行业法规的角色,修订后的《条例》将更加完善,会对利用无线电的相关产业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无线电频率资源的使用对电信、互联网、民航、卫星等众多产业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同时还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修订后的《条例》作为行业法规对打击违法犯罪、创建良好产业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