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自评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22%)、感到烦躁(51%)、孤独(45.5%)的比例最高,他们认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内向(40.5%)、忧郁(35.8%)、胆小(20.7%)和焦虑(31.2%),高于父亲外出的3.9—9.9个百分点。
鲍威尔还认为,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导致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数据显示,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更赞同钱能解决所有问题(11.5%)、家里有钱或有人当官的人命真好(27.9%),他们自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23.7%)比父母外出的高6.4个百分点,认为自己现在最需要的是钱(26.6%),比父亲外出的高4.9个百分点,这与他们安全感缺乏不无关系。数据也显示,除了生活费,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可以支配的零花钱最多,有36.2%的人每月有30元以上,比父亲外出的高6.8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三种留守类型中,父亲外出对儿童的生活、学习、情绪方面影响较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母亲外出的影响更大。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充满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二.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关心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针对此次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1.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权。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回家,和孩子联系很少的情况,我们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亲子团聚权的相关条文,规定外出父母应当关心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未成年子女,严重忽视应等同于虐待罪受到惩罚,每年至少和子女团聚一周以上的时间,并以各种方式和子女加强日常联系,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2.立法保障早期教育。针对留守儿童早期教育问题,应通过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现阶段应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公共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托幼事业的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则可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3.立法保障家庭教育指导。为家庭教育立法不仅要控制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更要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各地要按照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要求,强化部门职责,落实工作方案,继续巩固和发展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以此为依托加强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指导与服务,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针对家长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欠缺的问题,可组建家庭教育专家队伍,对家长学校进行系统的师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