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个人信息是怎样泄露的?
“个人信息被泄露,在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我们看来已经是很‘正常’,如果说你的信息还没有被泄露,反倒可以很令人惊奇。”一位资深的网络安全分析师告据记者,“实际上只要把名字、身份证号告诉我,肯定能从网上买到您的其他一些相关信息。”
“为什么会泄露?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漏洞网站中会进行修复的只占4.7%,95.3%的漏洞根本不会修复,这些漏洞很可能已经被黑客发现,而长期不修复,数据早就被黑客窃走。结合统计数据看,数据很可能不是被一个黑客拖走,而是在一两年的时间被多个黑客拖走多次。”360首席反诈骗专家裴智勇告据记者。
黑客通过利用漏洞等方式入侵网站,窃取数据行业术语叫拖库据记者,窃取数据的人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直接实施诈骗的团伙,窃取来的数据往往通过网络或者黑市交易,最终转到诈骗团伙手中。
360近期发布的一项中国网站安全年度报告显示,根据补天平台统计数据,2015年共有1410个漏洞可能造成网站上的个人信息泄露,这些漏洞共涉及网站1282个,可能或已造成泄露的个人信息量高达55.3亿条。这些信息涵盖人们生活的多个领域。该项调查显示,行业对比方面,IT/互联网网站可能泄露的个人信息最多,为5.23亿条;其次是医疗卫生网站2.40亿条。
最新消息
实名制落实情况将成虚拟运营商申请牌照“一票否决项”
新华社电 工信部26日称,将进一步加大对虚拟运营商的监督管理力度,并把实名制落实情况作为虚拟运营商申请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码号资源、发放正式经营许可证的一票否决项。对违反实名制规定的虚拟运营商,工信部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工信部表示,针对媒体报道的山东省临沂市一女生被骗学费后死亡事件,工信部已开展了核查工作,已查实涉案号码之一属远特(北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另一涉案号码属中国联通,据查两个涉案号码均登记了用户实名信息。工信部已将核查的相关用户登记资料等信息按照法定程序及时提供给了公安机关。
工信部将把实名制落实情况作为虚拟运营商申请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码号资源、发放正式经营许可证的一票否决项。在其整改落实到位前,一律不予通过其业务准入、码号核配、扩大经营范围等相关审批。对于整改不力、屡次违规的,工信部将依法坚决查处,直至取消其相关资质。
财经评论
勿让公民个人信息成骗子手中凶器
一通陌生的来电,电话那头的人能直呼你的姓名。他还知道你报名哪场考试,知道你正准备买房或新房将要装修,知道你的孩子今年是否参加了高考……
近一周时间,山东临沂接连发生3起电信诈骗学生案件。辛苦积攒的学费、生活费被悉数骗尽,更有两个鲜活的年轻生命在悲愤交加中陨落。人们不禁追问,为什么骗子掌握的信息如此精准,还能及时更新?
如果说,实名制落实不严的虚拟号段为诈骗分子提供了“隐身衣”,那么被大量泄露与贩卖的公民个人信息,无疑是他们屡屡得手的凶器。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有55%的网民收到过“冒充公安、卫生局、社保局等公共机构进行电话诈骗”的诈骗信息。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个人信息的泄露途径,无非是通过接触数据的工作人员、储存数据的第三方企业,以及凭借技术手段破解、窃取数据库信息。信息泄露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倘若能第一时间发现数据被泄露,尚能为及时挽回损失与消除影响赢得主动。相反,假如对保管的信息数据不闻不问、麻痹大意,数据信息被大肆盗取却还被蒙在鼓中,最终将难逃法律追责。
面对肆无忌惮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法律仍是最强有力的武器。去年11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相关罪名的适用情形与刑罚措施,同时增加了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要求。在司法实践中,不少泄露、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分子已经受到法律的制裁。
巨额财富消解无形、美好家庭家破人亡、年轻生命接连凋零,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贻害无穷,更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惟有从业者高度重视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职能部门不遗余力加强监督,司法机关严厉惩处泄露、盗取、贩卖信息的黑手,才能为公民隐私穿上“保护衣”,不让公民个人信息成为骗子手中的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