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托管业务正呈高速发展态势。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处负责人黄润中昨日在《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披露,2016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首次超过百万亿元,达103.5万亿元,同比增长53.6%。
目前,未充分引入托管制度的网络借贷以及私募股权基金风险事件频发,《报告》预计托管机制未来将朝全机构覆盖方向发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在会上表示,未来应根据市场发展需要,采取强制托管和自愿托管相结合等措施,推动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普及托管制度。
资产托管飞速发展
我国的资产托管与资产管理相伴相生,起始于证券投资基金。因为投资人将资金委托给专业投资公司运作,需要引入第三方托管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以避免管理人挪用委托人资金,从而保护委托人利益。目前托管业务已扩围至保险、信托等多个领域。
“近6年托管规模平均增长率达52.89%,业务范围囊括了基金、保险、信托、银行理财、养老金、跨境投资、社会公益、交易支付等多个领域,并不断向创新型投融资领域延伸。”黄润中称,资产托管已成为连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行业地位逐步凸显。
截至2015年底,中国存托比达62.74%,托管总资产占银行总资产比重达45.17%,而2009年末存托比仅为7.84%,2011年末存托比为17.11%。存托比是托管资产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比重,国际上通常用这一比率衡量托管行业的地位和作用。
与之对应的是,截至2015年底,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证券、公墓基金、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等在内的泛资产管理市场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93万亿人民币,2012年至201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1%,成为金融体系内最具活力和成长潜力的板块。
资产托管业务市场参与主体也在不断扩充。2013年底,证监会向证券公司颁发了首张证券投资基金托管牌照,成为托管机构类型从商业银行扩展到券商的重要里程碑。截至目前,中国有27家商业银行、14家券商以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获得了证监会颁发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各类托管机构共42家。《报告》预计,随着券商托管业务不断壮大,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将会受到威胁。
《报告》认为,券商托管业务优势不断强化的结果是在投资运作模式较为激进、对商业银行资源依赖性不大的产品托管中具有竞争力,比如需要采用融资融券交易策略的产品、必须劣后型资金参与的分级产品以及其他面向激进型投资者募集的资管产品等。
托管机制将全覆盖
需要指出的是,缺失托管制度安排的“大资管”子行业风险频发。《报告》指出,缺失托管制度安排或采用弱受托“三方存管”模式托管制度安排的“大资管”子行业,具有引入托管机制信用基础功能的急迫需求,托管机制朝向全机构覆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