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大盘分析 >> 网络热点 >> 正文
2016教师工资改革:“国家工资”和“校内工资”二元结构并存
作者:tangyuan 更新时间:2016-8-10 11:39:09 点击数:
分享到:

二元结构是高校教师薪资差异的主因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薪资水准偏低、薪资差异日趋凸显、薪资背后驱动机制复杂的现状,本研究利用相关数据,从院校组织的资源筹措和劳动力市场的薪资外部竞争性两个方面,实证探讨了我国高校教师薪资定价背后的市场化驱动机制。

首先,高校教师薪资制度已形成“市场驱动”为主、“财政保障”为辅的二元化结构。随着近年教师薪资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教师薪资制度已从传统高度统一模式逐步向市场模式报酬体系转化,教师薪资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不同驱动机制的“财政保障型薪资”与“市场驱动型薪资”并存的二元化结构特征。

研究发现,随着近年教师薪资对于所属院校或学科收益依赖程度的提升,2013年市场驱动型薪资在教师总薪资中的比例已高达80%,并且该比例与院校的学术分层地位高度相关。985院校教师薪资中市场驱动型所占比重为86%,211院校为84%、普通本科院校81%、高职院校79%。这种“市场驱动”为主、“财政保障”为辅的二元化结构特征已成为引发当前高校教师薪资区域间差异、院校间差异鸿沟的重要因素。

高校薪资外部竞争性不足,博士就业高校非首选

其次,高校教师薪资外部竞争性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保障薪资的外部竞争性是院校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提升组织竞争力的必要前提。

随着近年高校之间优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各类高薪吸引人才计划的出台,教师薪资定价已受到所在区域学术劳动力市场薪资水准的显著影响,已具备有效的外部竞争性。但从广义的劳动力市场视角,即从知识密集行业来看,高校教师薪资与知识密集行业薪资水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关联性。这表明教师薪资的竞争力存在一定局限,并未在知识密集型行业形成有效的外部竞争性。

该研究发现折射出当前高校学术职业队伍稳定与后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危机。教师薪资的外部竞争性的局限,不仅会引发高校教师的职业不满,导致教师离职流失选择其他知识密集型专业机构就业,更令人担忧的是,可能导致未来博士毕业生选择非学术领域发展等问题的出现。

目前该问题已受到全球高等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指出,近年许多国家由于学术领域经费不足和学术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不确定性,相当一部分的博士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到学术之外的领域就业,由此导致博士教育与学术职业之间联系的断裂。这一系列问题在部分国家已引发学术职业老化,后续力量不足的现象。同样在中国研究中也发现,2011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中,进入教育科研学术机构的比例仅为54%,相反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其他非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已高达34%。虽然导致博士毕业生选择非学术领域发展的因素极为复杂,但近年我国高校教师薪资的外部竞争性不足的问题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高薪引才或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质量差距

最后,随着市场化趋势在高等院校组织运作和教师薪资定价中的渗透,院校的资源筹资力度和特征成为影响高校教师薪资定价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高校教师薪资的二元化结构,薪资溢价背后的驱动机制具有多层次特征。

具体而言,在院校层面,在控制院校组织禀赋的前提下,教师薪资定价、特别是市场驱动型薪资部分受到了院校的经费充裕性和外部资金筹措力度等院校资源筹措机制的显著影响。也就是说,院校经费充足、并且积极有效开拓政府财政拨款之外的外部资金筹措渠道,对教师薪资定价形成重要的增量效应。

该研究发现反映了学术资本主义和市场化驱动机制在高校教师薪资定价制度中的渗透。针对该研究发现,需要我们冷静反思这种院校资源筹措特征制约和改变学术劳动薪资定价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风险。

其一,这种机制可能导致部分财务充裕性和财务发展强的高等院校通过高薪吸纳优秀人才。不可否认,这种驱动机制可以推动少数顶层院校在短时期内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但另一方面,其结果导致高校教师薪资差距的过度扩增,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由此可能引发院校之间师资队伍质量差距的进一步强化,最终导致高等教育体系金字塔分层格局的固化和科学体制的僵化。

其二,在这样的机制下,经费收入薄弱,外部资金筹措力度不足的院校、学科、院系的教师薪资将出现下滑,特别是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可能陷入学术地位边缘化的困境。

其三,这种薪资定价机制可能扭曲教师学术劳动的性质和取向。然而目前的这种与院校资源筹措紧密挂钩的薪资定价机制,可能导致美国著名社会学者默顿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气质遭遇瓦解,使得部分教师的学术行为出现趋利取向,忽略学术探究的真正意义,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湖北省速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