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榻上策
公元200年,江东军阀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位。当时形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虎视眈眈;袁绍、袁术拥有北方势力,唯我独尊;刘表“踞荆州以观天下”,坐守江陵;刘璋割据益州,立足未稳;马腾、韩遂占有凉州,自成方圆。在强敌林立的形势下,东吴着名谋士鲁肃提出联刘抗曹的战略思想,并亲自出马,为刘备游说江东。孙权以榻上策为思想基础,继父兄基业,决心鼎足江东。联合刘备,以保国家安全。
2. 联刘抗曹
鲁肃在联合刘备、劝说孙权抗曹之后,曾设宴请关羽前来商议荆州归还之事。关羽单刀赴会,以鲁肃为人质,强行索取荆州。鲁肃则步步为营,巧妙应对,最后安全脱身。这一事件充分表现了鲁肃的机智和关羽的勇猛。
4. 借荆州
公元210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荆州。由于实力不足,无法守住荆州,因此向孙权提出借荆州的要求。孙权为了维护联盟关系,同意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行动引起了东吴内部的争议,但最终孙权的决策得到了肯定。
5. 建业开基
公元211年,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标志着东吴政权的逐渐稳固和发展壮大。在此期间,孙权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屯田制度、发展经济等。这些政策为东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赤壁战后
公元213年,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这场战役对于三国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得孙权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战后,孙权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江东的地位,并积极向南方发展势力。
7. 定交西蜀
公元214年,孙权与西蜀的刘备集团签订了盟约,共同抗击曹魏。这一行动标志着孙权外交政策的转变,也使得三国鼎立的格局更加稳定。孙权与刘备的联盟持续了数十年之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8. 退居幕后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吴国。此后,他逐渐退居幕后,将权力交给了年轻一代的将领和官员。孙权的退位并不是完全的隐退,他仍然关注着国家大事,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支持。这种领导方式使得东吴在政治上保持了稳定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