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间协同发力
尽早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业内人士认为,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是目前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确定的转型方向。不过,在制造业领域,绝大多数行业的机器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都未普及,需要加强各方协作,突破研发短板,尽早实现产业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首先,创新引领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对此,今年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
“至2023年底,博智林机器人将在机器人谷引入上万名全球杰出的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博智林机器人总裁沈岗透露,机器人谷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从机器人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本体研发,到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本体生产制造、各类场景系统集成和实践应用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不容忽视的是,业内人士也表示,实现产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需时日。
以建筑机器人为例,杨国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建筑机器人基础性课题研发的引导,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逐步实现建筑工地施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建筑行业协会和高校等相关机构则需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廉迎战指出,目前各类机器人还未在全社会进行大规模应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成本的问题,如果能够将每台机器人的成本降至3至4万元,那么很多企业就能负担这个成本,机器人的市场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横向合作,成为抢占行业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业内认为,目前国内机器人行业力量分散,竞争力弱,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问题不容回避,必须通过并购提升核心竞争力,整合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博智林机器人目前已与业内十几家机器人企业达成收并购意向,强强联合,共同构建机器人产业新蓝图。在多方合力之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将在未来3到5年内迎来较大规模的发展。”廉迎战表示。
“我们是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在2019年工作会议上,杨国强发出了“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员令。事实上,这在当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致力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企业的一致愿景和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