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是确定初步顺序。可买范围确定后,接下来可对这些股票的买入顺序作初步排列,依据是“正差额度”,即不同品种之间分别买入后,正差收益大的作为先买品种,正差收益小的作为后买品种,依次排列后作为初步买入的顺序。
但据“正差额度”确定初步顺序也有不科学之处,因为“正差额度”受交易数量、占用资金等因素影响较大,所以相对科学的确定初步顺序的方法是“正差幅度”:不同品种之间分别买入后,正差幅度大的作为先买品种,正差幅度小的作为后买品种,并据此确定初步买入顺序。
第三步:确定拟买股票及最终顺序。可买范围及初步顺序确定后,基本解决了“定性正确”问题,可以确保接回这些股票都是正差操作,买入这些股票都是正确的操作(与当初不卖相比),但正确的程度——“定量正确”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换言之,在同样确保买入正确的同时,不同品种之间的可比性如何,买入什么样的股票优势更明显,上涨潜力更大?这就是确定拟买股票及最终顺序需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方法可分两个层面进行:先定区间。确定拟买股票及最终顺序时,相对科学的方法是:当卖出某一股票后,需要买入别的股票时,以卖出股票的“买卖区间”作为“比较区间”。
再定顺序。区间确定后,顺序的确定就变得非常简单。只要利用交易系统软件,先将“可买范围”里的全部股票输入到某一“自选板块”,再“自动”计算出区间的阶段涨幅即可。实际操作中,若准备买入N只股票,只要将跌幅最大的N只股票作为“拟买股票”即可。
把握“三性”是关键
要想在“自选股”里成功“淘金”,精挑细选是前提,但正确的操作技法和良好的操作心态同样不可缺少,特别是在“操作前”和“操作时”这两大阶段。
操作前,重在精心谋划。充分的准备是取得“自选股”操作成功的关键。在操作前的谋划中,主要是确保所制定的操作计划具有“三性”:一是计划的“适度性”,在确定拟买股票特别是拟买数量时,不管拟买股票的优势多么明显,都要做好总量控制,切不可把全部资金都投入到单一品种上。
二是计划的“可行性”,在确定拟买股票数量时,还须及时查看账户里的资金余额是否够用,若资金余额不足,就须及时补充或通过卖出股票腾出资金,确保备用的资金达到买股要求。
三是计划的“时效性”,制定的“自选股”操作计划是否可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时效性”。即使刚刚制定出来的计划是可行的,但一段时间后随着行情的变化往往会“失效”,需要及时调整甚至重新制定。此外,在制定计划时,还要注意不要过于复杂,应该尽量做到简明扼要。
操作时,重在把握好度。一方面,在“自选股”的操作时机上,尽可能做到下跌时买、上涨时卖;另一方面,在把握好拟买股票交易顺序的同时,应适当兼顾拟买股票的历史股性、走势特点、持仓情况和市场影响力,与此同时对交易顺序作适当调整。对一些有足够底仓的股票,当出现短线交易机会时甚至可作为优先买入的品种,以便当刚买入的股票就出现上涨时,可通过持有的底仓及时进行“T+0”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