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使用技巧 >> 炒股百科 >> 正文
夏普黑莓悄然回归中国手机市场 老品牌回归能否“杀”出一条血路?
作者:tangyuan 更新时间:2017-8-16 9:25:27 点击数:
分享到:

2017年以来,中国手机市场众厂商发布新品进入“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

据中新经纬不完全统计,近四个月内,共有36款各种品牌、各种类型的新手机发布上市。

正当国产厂商在智能手机领域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近日,那些曾经在功能机时代叱咤风云,却在智能机时代消沉落寞的老品牌,比如夏普、黑莓却选择了悄然回归。

如今,经历了几轮洗牌的中国智能手机产业不仅增速减缓,集中度越来越高,而且竞争相当惨烈。那么,新手机发布,究竟拿什么在拼?老品牌回归,又能否“杀”出一条血路?

2017年4月至今发布的部分手机新品情况。 

像素、屏幕大战回归平静 新手机拼什么?

如今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各大厂商基本都暂停了在像素、屏幕大小上的比拼,高像素、大屏幕都不再是各家的主要卖点。但与此同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也是行业的共识。

国产手机的同质化主要体现在外观雷同和“硬件堆叠”上。

从外观来说,国产智能手机通常配备前置椭圆形指纹识别或后置圆形指纹识别,采用三段式的金属机身,还会突出摄像头设计等。

“硬件堆叠”上,当前各品牌的国产手机所采用的元器件来源厂家较为集中,各元器件厂家的零部件大同小异,譬如芯片主要来自高通和联发科,液晶屏则来自夏普、JDI、三星及LG这几家。这种情况加剧了国产手机的同质化。

当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涌入市场的大量手机新品到底在比拼什么?

通信专家项立刚在接受中新经纬客采访时表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拼像素、芯片和屏幕大小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更多的是在拼设计,拼感觉。

独立TMT分析师付亮则表示,很难说到底在拼哪一个方面,应该说可比拼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从最新发布的这些手机来看,每家都有自己吸引眼球和突破的点,但这些还满足不了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老品牌回归 市场胜算几何?

8月8日,昔日的两大手机品牌夏普、黑莓选择在同一天发布新品,试图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有所作为。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夏普、黑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保留下来的也仅仅是品牌。对他们来说,谁也没能避免更换东家的命运。

2016年4月2日,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母公司)宣布以388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4.7亿元)的价格获得了夏普66%的股权,并拥有了夏普品牌的实际运作权。

同一年的12月16日,黑莓与TCL达成协议,将自己的安全软件、服务,包括整个黑莓品牌完全承包给TCL。

对于夏普、黑莓的回归,项立刚表示,一家手机厂商的成功,肯定是设计、品牌、售后服务、销售渠道、供应链等综合体系的成功,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家企业的综合实力不足,很难对华为、OPPO、vivo等形成冲击。

付亮同样不看好夏普、黑莓在中国市场的前景。“这两款手机定价偏高,性价比偏低,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手机市场中拿到一定的市场份额,是相当难的。我觉得还是要看他们后续如何持续调整策略,这样或许有机会昙花一现。”付亮说道。

市场竞争激烈 小众手机如何生存?

根据Counterpoint最新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上,华为、OPPO、vivo、小米市场份额排在前四位,这四家厂商合计占据了中国市场总和的69%,而苹果和三星则只能分别以8.2%和3%分列中国市场的第五和第六位。

而根据8月8日迪信通联合零点有数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手机零售与消费者指数显示,2017年上半年,华为、OPPO、vivo、荣耀、小米占据迪信通各渠道的销量榜前五名,共占比77.8%。

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留给小众品牌手机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

付亮对此表示,目前国内手机市场的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体的增长空间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品牌或小众品牌必须寻找突破口,吸引特定的人群。

项立刚则表示,小众手机就要做到“小而美”。比如美图手机、一加手机、8848手机,他们卖得也不多,只是针对特定人群,但活得都很好。”

项立刚认为,对于手机行业来说,大企业才会去拼市场,而对于小企业来说,能够盈利才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盈利才能存活下来。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