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纵向合并。中冶与五矿重组、中电投和国家核电重组为国家电投,正是其中的经典案例。这些企业产业关联度高,彼此是上下游的关系,通过重组可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完善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更能极大地增强企业在市场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据了解,今后将鼓励煤炭、电力、冶金等产业链上下游中央企业进行重组,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更好发挥协同效应。
集中资源,专业化整合。在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下,支持中央企业之间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联盟、联合开发等方式,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今年9月,产业整合在8家央企间率先启动。其中,中航工业与国机集团发展8万吨模锻压机项目,中核建设与中国一重共同开发第四代核电产业化高温气冷堆项目,在关键技术突破、掌握核心资源方面迈出重要步伐。未来一段时间,还将鼓励通信、电力、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油气管道、海工装备、航空货运等领域相关中央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专业化平台,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联合开发力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国资委还鼓励中央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加快内部整合,将投资决策权向三级以上企业集中;鼓励中央企业以获取关键技术、核心资源、知名品牌、市场渠道等为重点,并购重组,推动质量品牌提升。
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强、优、大
面对国外超大型跨国公司,必须通过联合重组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航母
央企重组加速,也引来一些担忧。原本就是“大块头”的企业整合成“巨无霸”,会不会不利于竞争?
“评价这一轮央企重组,必须要有全球化视野。”国资委研究中心彭建国研究员说。他认为,上一轮国企改革把不少特大型企业拆分,形成市场竞争,在当时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无疑是正确的。而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面对的是国外超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通过联合重组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航母,是必须采取的战略选择。央企重组,防止“左右手互搏”,将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握指成拳的效果,与“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契合。“央企的兼并重组应从其地位与使命来考虑,主要应看其是否有利于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国家稳定、国资增值。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要防止局部垄断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会不会使央企“大而不强”的短板更加突出?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央企重组不是一味地做“加法”,也在同步瘦身做“减法”,以瘦身健体促提质增效。今年5月以来,央企累计压减法人单位1777户,中国远洋海运、招商局集团这些重组后的企业法人户数各自减少了100多户。重组的过程也是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宝钢和武钢今年以来有序退出14座转炉、7座电炉和10座高炉,压降产能1662万吨,占全国粗钢产能压减计划总量的一成多。
重组只是第一步,真正强起来还需要持续推进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新一轮国企改革十项试点已全面铺开,重大改革举措正加快落地。中央企业的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超过92%,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68%。改革增活力、强动力的积极作用有效发挥。102户央企前10月实现营业收入18.7万亿元,扭转了连续18个月的下滑局面。重组企业有的处在筑底爬坡期,有的已开始快速上升。
会不会出现“融而不合”、反倒增加内耗?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这其中的关键是重组要以市场为导向,因业制宜、因企制宜,充分尊重企业的意愿,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特别是在重组方式上避免“一刀切”,而是采取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换股吸并、资产置换等多元化的重组方式。融合不是一时之事,国资委正在中国建材、中国远洋海运、国家电投这3家重组后的企业进行国企兼并重组试点,目的就是探索如何使重组后的企业深度融合,这将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