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了多家私募机构,他们普遍反映目前使用的服务系统主要来自券商。北京某中型私募机构运营总监告诉记者,旗下产品主要跟大型券商合作,“因为考虑到整体打包较为便捷。大券商处理产品效率较高,只要内部授权就可以,流程顺畅;而且产品估值根据市场品种不同需要快速反应,电子化系统平台支持非常到位,还建立了投资者服务平台等,都能大幅减轻管理人的负担,省心省力。”
深圳某FOF私募机构也表示,私募主要看中的是服务水平,现在大券商服务比较到位,技术水平也高,“各个外包商都在发展IT技术,有些已能提供比较完善的服务,包括投资者查询、电子合同、指令技术等,我们就比较放心,也基本不会大幅砍价。”
这种情况下,大券商占据市场优势,一些小券商、第三方外包机构的生存情况并不好。记者采访的多家私募均表示,尽管有些外包机构的估值核算、份额登记等业务都做得比较好,但目前并没有打算单独找外包机构合作,主要还是依托大券商的一条龙服务,“我们做过相关的尝试,但发现拆开托管和外包业务比较麻烦,管理人需要接触很多机构,来回流转。”
这种情况下,专业外包机构如何突出重围?前述华北第三方外包机构告诉记者,未来想要让管理人和外包机构有更高的黏性,不是在于打价格战,而是要做更专业化高效的服务,更突出差异化服务,“除了传统的估值外包以外,我们还会协助管理人做一些银行券商不做的事情,比如产品备案、合规自查、合规募集等方面的咨询,减轻管理人除投研以外的工作。”
业务重心问题
导致业务开展并不如意
公募基金也成为私募服务行业的重要一员,据记者了解,经过近一两年的发展,部分公募基金的后台已经承接了五六十家私募基金的外包业务。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本身具备较为强大的后台运营系统,可以为私募提供份额登记、估值核算等多种服务。这两年较为积极切入该领域的如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招商基金等多家公司。华东某基金公司运营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公司后台处理了上千只产品的运营清算,经验较足,现在已经吸引了不少私募机构,为他们提供产品设计、品牌树立、产品销售、种子基金、运营外包、研究等多种服务。
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进军私募外包,或许可以探索出公募后台运营的创新盈利模式,有利于推动公募基金的混业经营发展,也可以深度挖掘与私募基金的合作价值,开拓业务合作点,延伸公募的业务链条。
记者了解到,去年开始就有一些公募基金大张旗鼓地进军私募外包领域,非常积极联络各方资源去寻找私募机构,包括向券商PB部门人士打听,“我们目前后台建设很强大,想问问券商,给我们介绍一些中小的私募资源,同时还想跟券商在私募服务领域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合作。”华南某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但时隔一年之后,部分基金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已经不再热衷于此项业务,规模也没有做大。前述华南公募市场人士表示,“之前公司做了百亿规模的私募外包业务,但后面没有继续做大。公司现在在对外业务这块还是想收一收,毕竟不是发展重点。公募本身也有专户等,重心还是放在自己公司的业务上。”
但也有公募公司仍然看重私募业务的想象空间,“未来希望在份额登记、估值核算两块业务之外,能为私募提供全套的服务,公募有着天然优势,通过公私募协同发展,能在资管行业扮演重要角色。”前述华东公募运营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