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来看,中西部大型城市对吸纳人口也非常积极。据本报记者了解,中西部的一些中大型城市,都已经接近零门槛落户。比如湖北襄阳,按照国家划分的四类城市落户标准,襄阳城区常住人口130万,属于大城市。而襄阳的零门槛落户政策,是按照中等城市的低门槛政策执行的。
襄阳市早在2015年上半年即提出,依法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农业人口进城落户后,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然享受,转户不退地。
10月11日,湖北襄阳一位参与户籍改革政策的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户改推进一年多以来,落户人口较往年有明显增加,具体数据正在进一步总结和统计中。
资金保障最重要
对于地方如何落实城镇化实践,10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一位参与地方城镇化规划的发改委主任。
他表示,推动非户籍人口落户有三个关键问题是必须面对的:一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到城市落户,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增量的配套如何实现,三是不同等级的城市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以避免马太效应。
他还表示,资金保障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方案提到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融资、PPP模式合作等方面作了制度安排,与其吸纳人口数量挂钩,这样是公平恰当的,能者多劳同样必须能者多得。
他明确指出,这样才不至于挫伤人口流入城市的积极性,也不至于太多影响原居民的社会基本福利水平。
而上述襄阳官员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城市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和医疗,是最吸引农村人进城的因素,这也说明城镇化的关键,还是需要地方配套的公共服务,需要资金支撑。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官方获取了一份2015年的湖北宜城的城镇化调研报告,宜城是湖北唯一的全国城镇化改革试点县级市。
报告显示,初步测算当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12.9698万元,官方预测,从2014年底到2020年试点期间,宜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总成本135.61亿,其中地方承担11.46亿,每年近2亿。
报告提到,当下试点配套政策滞后,涉及许多国家层面的政策尚未出台,比如围绕建立人口转移成本分担机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钩挂,具体如何挂钩尚未出台具体办法。
而根据上述方案,将从财政对地方的支持力度、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补助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支持,同时鼓励省级政府实施相应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