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欧阳捷所言,“有规模才有江湖地位、有江湖地位才有话语权。”
土储竞争成房企命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企业多以销量排位,但当下的市场格局所谈论的“规模”,其实已不仅是业绩量这么简单,实力与能力无一不求。
而能否具备持续高增长的实力,关键在“粮仓”(土储)。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TOP30房企中,不少企业近年的土地储备金额增速远高于销售业绩增长速度。以新城控股为例,2016年以来新增土地储备(规划可建面积)均高于销售面积,两者比例达到2.5:1。
“这恰恰印证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术。”欧阳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TOP30房企的销售门槛都会在千亿元以上,它们想要保持队形、继续扩张,势必需要更多的可开发土地。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恒大、碧桂园的土地储备均已超2亿平方米,万科、融创中国的土地储备也均过亿平方米。按2017年房企平均销售均价来计算,四家房企的货值均超万亿元金额。而按2017年各房企销售增速计算,亿翰估测2019年~2020年会有更多房企实现万亿元货值,个别企业可能在2018年就剑指万亿。
但问题是,资源有天花板,未来的土地空间将受限。
而且按照行业惯例,100万平方米的可建面积中约有20%本就是不可销售,比如公建用房、人防车库等。因此房企要保持业绩增长,就必须拿到比销售面积更多的土地储备,才可能获取未来更高的增长。
TOP20房企去年底结转总货值3.5万亿元,按照标杆企业平均年去化率50%匡算,今年需要补充5.5万亿元货值才能保证年度销售增长51%。
“虽然新城控股2017年的销售业绩增速达到96%,增长速度和意愿都还是很强,但在限制性发展新周期下,企业也或面临未来增速随大势逐年下降的情况。”欧阳捷直言,不仅是新城控股,TOP20房企的增长意愿都很强烈,但增长速度同样也会放缓。
克而瑞研究也指出,规模对房企来讲始终是核心,但从碧桂园不设销售目标这点来看,战略层面有摆脱原来大幅冲规模的迹象。净负债率的上升、近期融资环境恶化、借长期债的难度加大等隐忧,都是企业的顾虑。
房企利润长期预跌
与发展实力相比,能不能过得好则看利润。
张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已公布年报的数十家房企情况来看,龙头房企的利润超过预期,其中超过8成企业同比年利润明显上涨。“这一轮规模之争,是囊括盈利等各项能力的综合素质之争。”
近日旭辉集团总裁林峰就再次强调,“没有规模万万不能,但规模也不是万能”。2018年,旭辉将全年销售业绩定在了1400亿元。但在“政策难过、融资环境难过、市场方面难过”的背景下,林峰要求,要提高规模的质量,而不是单纯的规模。
欧阳捷也直言,未来房企不仅要规模,更要重利润,这是大房企追求业绩的必然选择。
报告指出,2017年500强房企销售金额增长率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受益于高企的房价;但成长指标中销售面积增长率大幅回落至22.3%;营业利润增长率虽然连续三年回升,但均未超过2010年水平,长期看仍处于下降通道之内。由此,城市发展模式和房企盈利模式开始全面转变——从“产销模式”向“资管模式”转变,从“买地造房卖房”向“资产整合优化运营”转变,行业面临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