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楼市调控往事似乎勾勒出一条尴尬的房价路径:限购大棒下,房价因为需求抑制而出现相对CPI增速较为合理的增长,可一旦放开,调控效应立刻被滚滚沸腾的市场热度消化。
更令人唏嘘的是,调控真正带来价格下行的时间甚至“昙花一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一份调研资料中看到,以一揽子调控中杀伤力最直观的限购为例,2010年调控开始后,这一年热门城市房价上涨率确实接近0%,但整个红利期仅仅持续到2012年年初,此后限购的边际效应便不断递减,限购城市的涨幅很快再度超过非限购城市。
为什么以往调控效果不理想?这次会破除“魔咒”吗?
当下正处于调控周期中政策频出的“蜜月期”,大量市场观点都指向未来一段时间可能还会继续加码调控。“从城市级别和楼市热度来看,北京和广州最近推出的政策更多的是对标和看齐,除了北京二套房首付比例稍高外,其他措施并未明显突破同一梯队的政策力度,预计接下来限购范围还有扩大的趋势,调控政策执行力度也可能进一步提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称。
在夏丹看来,无论是一二线还是三四线城市,凡是出现脱离居住需求、房价涨势较猛的情况都可能招致“灭火措施”迅速跟进,“房价涨幅排名居前的城市,以及城市圈溢出效应导致房价上涨压力明显增大的热点三四线市县区,特别是环京的河北诸多市县区,环深的东莞、惠州,环沪的昆山、南湖等,接下来都有升级限购、限贷的可能。”
然而,如果是仅仅依靠这些调控手段,其实际调控效果相比2010年会如何?地产咨询机构一位高级顾问对记者解释道:“调控政策最终干预的是购房者的心理预期,由于上一轮调控效果有限,一定程度会影响本轮调控的信心。”
财政部财政研究所税收研究室副研究员陈龙则直言调控政策效果有限的内因之一是利益失调。“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垄断性、信息不充分等内在缺陷,导致消费者、开发商、政府以及金融部门等主体之间利益分配与博弈机制产生扭曲,因为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不可避免地引起这些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调整,比如中央政府的目标和地方政府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就不一致。”
陈龙认为,由于利益同盟的存在,即使是中央将18亿亩耕地定为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也在开发商的宣传下,引起了消费者对土地供应不足的忧虑。
“直白地说,现在有些地方政府推出限购、限贷等政策工具大同小异,由于财政收入会受到影响,地方政府‘发自肺腑’的执行动力不足,一有风吹草动也会扎堆退出。”上述地产咨询机构的顾问分析和预测说。
来自链家的数据显示,3月11日和12日周末两天的带看量分别为56256 次和49870次,而“3·17新政”实施后的首个周末——3月18日和19日则降到了37339次和35133次。
北京楼市“倒春寒”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又是一个北京夜晚的开始。刘璇随着拥挤的人流挤进地铁,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开始刷新闻。
“北京购房资格审核进一步从严”几个字蹦入视线,刘璇感觉自己的心被紧紧揪了一下。在屏着呼吸看完整篇新闻后,松了一口气的她将这条新闻发给了自己的丈夫。
“我还以为房子又买不成了呢。”转发新闻的同时,她在微信里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