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3月15日,就在2017年全国两会结束当天,去年被业界称为“楼市四小龙”之一的南京就动起真格扩大限购打击面,将六合、高淳、溧水划入限购区域,让坊间充满了又一波“山雨欲来”的观感。
3月17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在国新办的新闻吹风会上表示,“在房地产调控方面,一是要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二是要实行分类调控、因城施策。”话音刚落,北京、郑州、广州、石家庄同日出台政策,奏响了新一轮调控的最强音。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3日,2017年3月当月,已有21座城市出台新的楼市调控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算上2016年“金九银十”前夕席卷16个主要城市的“集体调控”,短短一年间,楼市已经经历了三波全国性的调控潮,这种频次大大超出了外界早先的预测。
目前,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全部进入“认房又认贷”的时代,调控的烈火更是烧向了原本是去库存阵地的部分三四线城市。不少观点都认为,热点上涨城市政策工具不仅高度趋同,而且短时间内就不断升级策略,用光了限购、限贷等几张“大牌”,这种情势不禁让人回想起2010年那次调控的力度。
调控成果易攻难守,历史逻辑会重演吗?
那么,2010年的一段楼市调控往事,又是否会在今天重演?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彼时开启的楼市调控,背景也是楼市“大爆炸”,2008年到2009年的楼市因为受到了政策性的鼓励而热火朝天,当时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结束了2008年以前抑制房地产过热的主旋律。
一个来自上海的样本可以为这段历史提供一些直观的触感。一位银行业从业人士告诉记者,自己曾选择在2009年初将手中房产卖掉,原因是这套位于内环的两居室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风声”中一直处于阴跌状态,最后成交价格是130万元,比他2006年购房时整整涨了100万元,但现实很快证明了“老马失蹄”的残酷。2009年年末,这套房子逼近200万元。直到今天,回忆起当年亲朋们从银行拿着高达房价80%的贷款、纷纷启动先付款后看房的“盲买”模式的情形,依然是他的心头之痛。
2010年,决策层下定决心为楼市泼冷水,开年之初就下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文件名比2008年底出台的那份多了“平稳”二字,其中抛出了二套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等措施,调控大幕就此拉开。此后,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十一条”和“新国十条”,推出了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由北京“打头炮”,各地相继跟进“限购、限贷、限价、限外”四限令,烈火绵延到2011年年底,合计共有46个城市加入“限字诀”大潮,盛况与今日无二。
不过,到了2014年,除了北上广以及三亚等一些城市,全国共有40多个城市相继取消或者大幅度松绑限购政策,市场需求再度被释放,2010年开始的调控周期悄悄宣告翻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外界认为,这为这一年下半年和2016年上半年楼市的快速回暖埋下了伏笔。
记者注意到,自2015年二季度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楼市利好政策不断,以往积压的购房需求确实得以集中释放,成交量迅速回升且达到近几年的峰值。其中,二手商品住宅成交量同比上涨近一倍,其成交量2662万平方米是一手商品住宅成交量1310万平方米的两倍,可见二手房市场成交量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