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原油(45.29, -0.41, -0.90%)第一大进口国,第二大消费国,第四大生产国,但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依然没有太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定价效应最强的金融交易市场,中国资本的影响力更小。
由于中国进口的原油大部分来自中东,很少来自欧洲和美国,对冲盘很难在纽约和伦敦市场做有效的对冲,迪拜交易所原油便成了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做套期保值的一个主要交易场所,迪拜因此也成了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
中国一揽子油价调整机制当中,甚至很少参考纽约原油市场价格,中国市场如果不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同时又很难将原油金融交易需求反馈至纽约和伦敦原油市场,不要说争取定价权了,可能连定自身的价机制都会显得十分“滞后”和被动。
中国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原油期货的期待已经很长时间了,但由于原油是大宗商品里面对储藏、运输、交割等要求最高,且背景最复杂的一个品种,中国一直在做准备,但迟迟没能推出。
实际上在2007年、2012年黄金(1137.10, -8.50, -0.74%)和白银(14.81, -0.30, -1.99%)期货相继上市之前,上海黄金交易所已经在2002年推出了黄金白银的场内现货交易品种,原油跟黄金白银一样,要想顺利推出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现货市场的发展程度很重要,没有成熟且发达的现货市场做铺垫,期货市场基础是很薄弱的。
好在近几年来,中国市场已经涌现出了不少的“石油交易所”,比如“北京石油交易所”、“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等,这些交易所虽然以成品油现货作为主要交易标的,但整个市场对原油价格的关注度极高,交易人群累计众多,且成交量比较大,例如“北京石油交易所”2013年成交量已突破2000亿,旗下开展业务的会员接近400家。
近几年来越来越繁荣的,基于成品油市场的现货交易,给原油期货的推出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条件。原油期货的推出,市场一直都认为只是时间问题,不过这一等就是好几年。
在全球整个商品期货市场,原油期货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大(超过15%),纽约原油期货活跃合约成交量保持在每日25万手左右,约合2.5亿桶,其中交割地位于库欣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货。
ICE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成交量每日在2亿桶左右,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世界原油贸易中约有65%的原油以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为基准油作价。中国的油品价格受布伦特油价影响较大,对迪拜市场油价的变化也较为敏感,但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原油市场,如果没有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是说不过去的。
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3.1亿吨(同比增加9.4%),国内产量2.1亿吨(同比仅增长0.7%),据2014年的数据测算,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9.6%,比2013年的57%上升了2.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据美国能源署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降至25%,而2005年该数据还为60%。近期以来,巴菲特斥巨资买入炼油企业,共和党正在推动撤销美国原油出口禁令。美国一旦变成一个原油的出口大国,再加上美国在金融市场的定价水平,以及美国一贯的“高附加值”能力,像中国这样的原油进口国所要付出的成本可能就更加昂贵了。
目前市场有一个误解,认为美国原油产量的增加将推动原油价格进一步走弱,有助于降低全球原油消费成本。实际上美国依然是一个原油消费大国,如果真正成为原油的供给国,美国不可能给全球输出更便宜的石油,这是美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市场及定价能力决定的,美国成为全球原油供给国对于全球市场来说,肯定会推升各类成本,而非降低。
我们知道,美国屡次介入中东战争,更大的目的是在石油领域,随着美国在石油市场影响力的扩大,中东石油市场自身的定价能力可能进一步下滑,美国逐步在中东抽身就显得更加容易和主动,这就是为什么当前欧洲和俄罗斯更在乎叙利亚局势,而美国并不像之前那么积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