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香港的互联互通将延伸至期货市场层面
本报记者 刘诗萌报道
5月20日,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透露,连接内地与香港大宗商品市场的“商品通”计划,目前已经完成20%-40%的筹备工作。预计整个筹备所需时间将少于沪港通。
李小加表示,期望商品期货市场也能像股票市场一样,被纳入沪港通所开创的共同市场里,与内地实现互联互通。“商品互联互通就像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一样是一个大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在着手做了。”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可以实现的。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本市场的特定作用,发展市场经济始终"隔着一层皮",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更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市场经济。目前的市场已经高度证券化,所以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最敏感的神经中枢。现在李小加提出了这个想法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可以更好地推进中国市场经济的体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钱津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钱津强调,当下互联互通已经达到期货市场的层次,这是必然趋势。未来中国一定要做到与世界金融的互联互通,做到与世界虚拟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才可以。
然而李小加坦言,建立两地市场“商品通”计划,相较于沪港通更具挑战性。
“不同于股票市场的大众参与性,商品市场是一个小众参与的、复杂的衍生品市场,是规避风险、管理风险、实现对冲的工具。对监管者来说,更具挑战性,需要慢慢来。”李小加指出。
钱津表示,挑战性还体现在对自身运作期货市场的能力要求上,中国的期货市场需要真正能够融会贯通把握市场的人来操作,做期货的人一定要具备市场头脑和相应的素质。
“另外,这对我国的体制也是一种挑战。从体制上来说,是不是能够真正将期货市场放开是一个重要问题。”钱津指出,现在期货市场上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操作,有些时候甚至不是资本在运作,而是权力在运作。所以想要“走进”世界市场,一定要具备市场化的能力,这其实也是在变相推动期货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商品市场一定要与世界市场一体化,不要把市场都看做是陷阱或虎狼。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让我们认识到,在整个国家或世界的层面上我们缺少对资本市场的调控能力。所以一方面中国应该借鉴国际上的常规做法,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世界市场在这一领域也存在理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要创新,着重加强对市场的调控能力。”钱津对记者解释道。
对于如何推进商品市场的互联互通,李小加表示,目前主要考虑从流量和产品相结合、国际的流量和境内的流量有机地结合、中国境内现货市场和国际期货市场充分衔接等三个方面入手。
具体来看,一是境内的产品有没有可能和国际的流量接到一起,或者把国际的产品接到境内的流量上;二是有没有可能把国际的流量和境内的流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不同的流量交易才能产生巨大的交易机会;三是能不能把内地大宗商品生产资料的现货市场和国际期货市场充分地衔接。
“目前中国的期货市场还是由证监会来管理,证监会也在不断地改进工作,相信证监会自身会根据互联互通的要求作出计划,来推进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互联互通的进程。”钱津补充说道。
(责任编辑:HN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