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发;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如何发力?我国农村还有哪些需要开发、释放的内生动力?在今年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表示,当前对农业问题的改革和调整是适应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特别是农业供给、需求形势的变化作出的,目的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及农产品(11.69 -0.85%,买入)的国际竞争力。政策的导向十分明确,就是要改革和创新。
主动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
3月6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品种数量的调整,更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央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突出位置,是适应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的战略举措。”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国际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农业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出口市场需求低迷导致我国传统优势农产品面临出口难题。与此同时,过去以满足老百姓(45.21 +0.09%,买入)吃饱、重视粮食安全为主出台的一系列针对粮食安全与维持农民收入稳定的政策,已经不符合国内市场形势的变化。
霍学喜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主动适应当前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变化形势,是有效应对新阶段我国农产品需求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加快而有效供给能力建设滞后、国外农产品进口冲击压力增大而国内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升滞后、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而增收渠道拓展滞后等问题的战略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赵光育也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近年来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这些年农村变化很大,但真正实现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还需要全社会继续努力。
改革创新才是硬道理
就未来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陈锡文认为,最重要的是从两方面创新:第一,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从良种的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的创新,一直到后续的加工储运等,都要采取一些新科技,产生更高的效益;第二,要去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方面的创新。与一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显得规模偏小、效益不太强,这在短期内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局面。比如,通过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人口的减少,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正在流转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霍学喜说道:“决策导向是清楚的,就是改革,不是调整,也不是继续进行行政干预,改革改的是体制、机制和政策,包括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及涉农政策的优化。”
霍学喜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地上一批项目或者调整一些区域布局,地方政府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过程中,要避免传统的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思维和手段的方式,否则会导致目前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失衡转化为一种新的失衡。最重要的是,要让市场在资源要素市场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凉山州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阿什老轨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建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是要调结构,立足优势特色,推动产业互动共融,让“好的东西多起来”,推动农业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应并重转变,由资源物质投入为主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由零星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单一产业向“种、养、加、销、旅”互动融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