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但该公司毕竟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且市值较小,有利于进入者占据较大股权
文|《投资时报》记者 刘成昆
独木难支。
11月10日,*ST夏利(000927.SZ)公告其各种车型的10月产销量。其中,畅销品SUV骏派系列当月销量达2320辆,已经成为公司主打车型,占据当月销量半壁江山。然而,其他品系销量却遭腰斩。
其于10月31日发布的第三季报亦将如此颓势表露殆尽。第三季度,该公司亏损3.16亿元,而前三季度累计亏损更超过8.5亿元。*ST夏利2015年全年亏损或成定局。
该公司董秘办工作人员向《投资时报》记者表示:“未来,公司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扭亏为盈,但不能保证一定能扭亏。至于是否采取重组等措施来保壳,目前尚无消息对外披露。”
亏损或成定局
企业命数从来难料,曾经的国民汽车如今已经两年多亏损,到了退市边缘。甚至还因这个原因引来王亚伟旗下私募产品的高度关注。
2015年上半年,*ST夏利营业利润为亏损5.7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37万元,同比下降 23.36%。这是该公司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亏损4.8亿元和12.59亿元后再一次预警。
继续亏损当是大概率事件,而这已将是其第三年亏损。按照新版退市制度,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强制退市。据悉,深交所也已经对*ST夏利做出了退市警告。
仅从产销两端匹配度而言,*ST夏利貌似表现尚可。公司2015年上半年总产销量为3.96万辆和3.73万辆,去年上半年的总产销量为3.92万辆和3.73万辆,基本持平。问题是公司并没有赚钱,特别承继2013年和2014年两年亏损,“保壳”压力一直成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何在今年下半年使自己扭亏为盈成为*ST夏利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然而第三季度披露的业绩使其前景变得更加暗淡。
并非没有做出努力。2014年10月,*ST夏利推出了其首款SUV车型骏派D60,新车在2015年上半年的产销量分别为1.85万辆、1.69万辆,成绩尚可。但由于其他车型过于老旧,*ST夏利整体销售业绩并没有多大起色。单一品牌扭转局面的作用实在有限。
*ST夏利也在公告中承认,除骏派D60外,*ST夏利旗下的小型车品牌夏利、威志产销量下滑严重,特别是夏利品牌的产销量更同比下降了50.3%、49.3%,几近腰斩。
净利润亏损加重的同时,*ST夏利旗下的原有小型车品牌产销量又在三季度出现大幅度下滑,特别是夏利品牌。产销数据报告显示,该公司在9月份单月销量已跌至3759辆。其中,夏利系列销量1333辆,同比下降66%;威志品牌销量552辆,同比下降60%;即便10月稍有起色,已经销至5237辆,但仍低于去年同期。
骏派品牌在9月份销量为1874辆,10月份达到2320辆,体现其强劲优势。但独木难支,单一品牌对挽回颓势作用有限。这一车型能否让公司在年内扭亏为盈,尚需观察。
转变定位
对于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该公司在财报中披露,在国内汽车市场消费升级、部分城市限购、经济型轿车市场份额持续快速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公司产品结构升级调整的步伐未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夏利N3、N5轿车、威志V5轿车销量同比下降,2013年推出的夏利N7产品未达销售目标。骏派D60产品2014年内上市的日期有所推迟,导致2014年度公司产销规模同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公司主营业务产生了较大的亏损。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告诉《投资时报》记者,夏利亏损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汽车企业迅速崛起,汽车品牌与车型繁多,给夏利带来较大竞争压力;二是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市场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低端汽车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三是夏利与一汽集团并购后,出于一汽集团战略,夏利没有开始向高端领域汽车发展,而是继续发展低端汽车,对汽车的技术、资金投入也有限,这最终导致该公司积重难返。
目前,*ST夏利的定位已经由“经济型轿车基地”转变为“经济型乘用车基地”,对整体产业进行升级,新车骏派D60在上半年的销量已经占到总销量的47%。此外,*ST夏利在今年下半年将继续发力SUV领域,对骏派D60进行升级。
2014年年报披露,该公司通过推出新产品,升级老产品来拉高利润。目前,公司2014年10月份推出的骏派D60新产品,公司新的A级轿车、A-SUV、威志升级产品、夏利换代产品等新的项目正在生准、研发中,公司将通过不断快速推出新的产品、改善管理,实现经营的不断改善。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SUV车型在国内车市持续火爆,但*ST夏利一直生产小型车,远离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热点。即使后来推出了SUV车型,但由于时间尚短,效果并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旗下骏派品牌的产品线也不是很丰富,截至目前只有D60一款,甚至今年又将这一品牌借给关联公司一汽吉林使用。一汽吉林旗下的产品换标骏派,*ST夏利对于骏派这一品牌旗下的产品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消息指出,一汽吉林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亿元广告费用来为骏派品牌进行宣传,力争让天津一汽能够改善经营状况,实现盈利以避免退市。
面临保壳压力
2015年4月15日,证监会天津分局向其大股东中国一汽出具警示函,要求其提交关于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整改报告。
2011年7月,中国一汽曾承诺,将在成立后五年内通过资产重组或其他方式整合所属的轿车整车生产业务,以解决一汽轿车(000800.SZ)与*ST夏利的同业竞争问题,但是大限已到,承诺却未兑现。上述补充承诺履行的最后期限为2015年4月5日。
有媒体援引接近*ST夏利人士的话语表示,“一汽内部内外分得很清,不会把夏利当回事。像一汽轿车这样的亲儿子还没养好,还会腾出精力顾及这不争气的、过继过来的孩子吗?”
虽然“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但该公司良好的基础设施还在,不排除被借壳的可能。
生产轿车的资质,乃是*ST夏利最大的卖点和资本。据记者了解,类似福田这样的公司,多年一直在寻求轿车生产资质。如今轿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过于激烈,而国家又力图紧缩汽车产能,要想进入乘用车领域,只能寻求原来的资质而不可能希望再获审批。
汽车生产资质的实施始于1989年。当年,国家对汽车行业实行《目录》管理,在此后的十几年间,《目录》共发布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164家。随后,《目录》管理制度被《公告》制度所取代。当时,国家发改委共注销了120多家企业的生产资格。现在,中国在乘用车领域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仅剩100多家。
2009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的通知》,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异地设立分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这一规定使得“汽车生产资质”正式成为不可再生的紧俏资源。
而且,汽车行业的借壳行为在国内多次出现。长安福特就是收购云南茶花汽车厂的资质后得以在杭州建工厂,成交价为4.5亿元;2014年投产的上海大众宁波工厂,也是通过兼并波导旗下的神马汽车而获得整车资质,买“壳”的价格是5亿元。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告诉《投资时报》记者:“受经济形势影响,汽车销量在今年夏天以来出现下滑,企业面临的形势不乐观。汽车企业亏损,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含量。”
前有证监会要求大股东对*ST夏利进行整改等要求,后有三年业绩亏损退市,因此卖壳或其他措施进行整改是必然的。
李宇恒认为,被借壳不失为一种方式。借壳上市能够绕开证监会主管的一系列审查,缩短上市时间和成本,所以借壳上市受到非上市企业的追捧;另一方面夏利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利润较低,对于借壳企业来说壳公司市值越小,重组后借壳方股东的占比就越高,所以借壳夏利来实现上市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这大概就是王亚伟青睐这家公司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