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谢作诗认为,中国的股市不具有价值投资的属性。不具有价值投资的股市,却有千军万马在那里忙碌着。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偶然做点股票,但从来不研究股票。2006年初A股上证指数1200点的时候,我以每股近2元的价格买了些大显股份,年初3000点的时候以每股2.9元的价格抛售了1/3,剩下的后来在2007年以6.8元的价格全部抛掉了。
空闲下来,我怀着好奇心上网看一看人们怎样看待股市的进一步走势。
抛售不久,上彭晓旭的“怎样看待当前股市”的文章进入了我的视野。因为该文合我的胃口,就拿它做引子,说一点股市的事。
文章分析说:“股市长期向好,这句话应该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股市透支了太多年份的红利。如果我们以1000点为起点,或者以1500点为起点,按恢复性上涨,一年上涨20%是合理的,因为我国年均经济增长也就10%左右;就算每年上涨30%,到现在这个位置,也应该透支了近10年的行情。
再来看个股,以工商银行为例,3340亿的总股本,应该说现在是全流通的股本。它的净资产1.3978元,每股收益0.1458元,每股分红0.016元,其时的价格是5.45元。
按5元算,2000股的价格是10000元。10000元钱存银行可以获得的含税利息是285元。但如果买入工商银行的股票呢?它获得的红利是32元,也是含税的。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看,谁更加划得来?以我这样的算法,工商银行还要再跌0.45元,上证指数是要跌50个点的。”
我基本认同彭晓旭的分析,但细节上要做两点补充:
第一,对于微观个股来说,我们很难判断其后各年的盈利情况,而股价更多反映的恰恰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所以,即使股票的当期收益率低于投资其他项目的收益率,也不能肯定地讲股价一定要下跌;
第二,对于宏观大盘来说,就算股市没有透支未来行情,难道就不跌了吗?
我固执地认为,市场条件下国有企业是不可能搞好的(行政垄断例外):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可以好,经济形势差的时候,一定坏。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没有分红的激励,赚钱是他们的,亏钱才是我们的。可我们的上市公司,有几家不是国有企业?
也就是说,我们的股市不具有价值投资的属性。不具有价值投资的股市,却有千军万马在那里忙碌着,怎么讲?
其实,答案就在民间“炒股”的术语中!好一个“炒股”二字,这分明是说大家都在投机而不是在投资。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自己买股票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过什么红利收入。
这是一个投机的市场,不是一个投资的市场。面对一个投机的市场,你会因为股价没有透支未来行情就持有它吗?所以我猜想,是不是庄家正在悄悄地出货呢?庄家一走,你我大众怎么办?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国企高管的行为和西方上市公司高管的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上市公司的高管需要努力维护股票价格,因为假如股价大跌的话,就容易被人收购,从而失去高管的位置。
我们的国有企业不一样,虽然是上市公司,但老总由政府任命,即使股价大跌,也未必影响其位置之去留。
或许,他们还盼望股价大涨大跌呢,毕竟近水楼台,在大涨大跌中自己也参与“炒”一把,不是很好的事情吗?我们的高管“炒股”大概不在少数吧。
大涨大跌,这是投机股市改变不了的固有属性;反过来,我们又可以观察股价是否大涨大跌来判断股市是不是一个投机的市场。
假如股价不大跌,那么股市反倒没有了它作为一个投机市场而存在的理由了!涨得愈快,跌得愈快;涨得愈多,跌得愈多。投机者能不喜上眉梢吗?
本文作为者著名学者谢作诗,著有《人人都是“资本家”》(商业见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