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食品中国推广遇困
2014年中国巧克力市场销售额同比上涨约12%,而今年一季度,好时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额同比却下降47%,出现近5年来在中国市场的首次业绩下滑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辛颖
“好时一刻,好时每刻”,然而好时巧克力是否还能让你放心每刻?
5月8日,好时又一次出现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3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中,由于违规使用化学物质维生素E,这批由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进口的墨西哥产好时袋装迷你巧克力,共计138kg被直接销毁。
对于此次在中国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好时公司回应称正在与相关部门沟通,暂时没有最新的消息可以对外公布。
“这次事件对于正在努力拓展中国市场营销渠道的好时的信心方面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说道。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巧克力市场销售额同比上涨约12%,巧克力已经成为中国糖果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品类。而今年一季度,好时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额同比下降47%,出现近5年来在中国市场的首次业绩下滑。
三次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作为北美最大的巧克力类糖果制造商,好时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盈利不及预期,其财报称主要原因是不利汇率的影响,以及中国业务的疲软。好时全年营收增长率也从最初的预期5.5%至5.7%下调了约两个百分点。
算上上述5月8日这次销毁,好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进口产品已3次在海关被销毁。最早一次是2014年6月,由中山市汇明贸易有限公司进口的6个批次共计4.5吨的好时草莓调味牛奶、白巧克力调味牛奶,都因违规使用甜菊糖苷、诱惑红被销毁。
然而,不合格批次产品出现的问题似乎并未引起好时的足够重视。在7月份由同一家公司进口的7个批次相同产品中,又因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被销毁2.7吨好时调味牛奶。而这两个月出现问题的产品均产自好时在美国本土的工厂。
今年“维生素E”问题出现后,专家对于维生素E影响的分析在网上迅速出现。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好时巧克力使用了化学物质维生素E而没有在产品说明上标识出含有该物质,那就是违法的。也有专家称,维生素E是人体需要的,不少人用它来“抗衰老”,能抹在脸上的东西,多半吃进去也没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主任何计国教授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维生素E作为一种营养品,无论是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如果在分子结构上是一样的,在正常用量上几乎很难达到对人体有害的程度,对于此次出现‘违规使用化学物质维生素E的’的具体情况还需要了解。”
记者就此事向好时中国公司求证了解情况,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面对4月底出炉的今年第一季度业绩,5月初,好时在中国市场针对消费者的健康消费理念推出了新品牌贝客诗,主打“更多蛋白质、更加健康、制作工艺透明”等元素。但这一消息被迅速淹没在“维生素E”的负面关注中。
好时在中国难发力
好时大中华区总经理Phillip Stanley曾公开表示,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下滑是因为不少经销商都在去库存,实际上终端市场销量是增加了5%。
好时接连发生产品质量问题,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认为可能也与产品供销率较低有关。“虽然产品没有超过保质期,在第十一个月吃的产品口感一定不如第一个月吃,稳定剂也可能发生变化,对检测结果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食品饮料战略定位专家徐雄俊介绍说,好时业绩下滑也受到中国休闲食品大环境萧条的影响。休闲食品的添加剂普遍比较多,我们业内人士平时很少吃。中国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明显加强,从小孩的教育中就处处有体现,巧克力市场也会受到影响。
“好时目前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匹配于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朱丹蓬告诉记者,“好时是北美地区的老大,在全球也是前三强,而在中国的市场排名仅暂列第六位。”公开数据显示,德芙、金帝、费列罗、士力架、徐福记分列前五位。
2004年因中国高层出现严重的管理问题,好时曾一度退出中国市场。2007年,好时通过与韩国乐天食品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
“从起步就落后于其他国际巧克力巨头,好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就一直不是非常理想。”朱丹蓬介绍说,好时在中国的销售主要由旗下Kisses巧克力驱动,相比之下,德芙在中国市场已经经营了22年,早就研发出了散装品牌嫁接到三四线市场。德芙在中国凭借渠道和营销成为龙头企业,在情感包装、广告、促销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2014年3月,好时增资9.9万美元收购了中国合资工厂上海乐天食品公司5.9%的股份,获得了公司的掌控权。同年也完成了对上海老牌糖果企业金丝猴80%股权的收购。余下的20%的股权将由好时荷兰在各方都已取得必要的政府以及监督部门批准的条件下以6.042亿元人民币进行收购。
其在2014年的财报中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收购扩大生产和分销能力。Stanley的战略规划中也介绍希望借金丝猴在二三线市场的经销体系完善布局。在2015年年底将中国发展成好时的第二大市场,净销售额达到约5亿美元,同时增加销售品类,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中国标准趋严
今年3月进境食品中,出现问题的巧克力不只好时一家,玛氏的产品、费列罗旗下的健达也赫然在列,并因标签不合格而被销毁。而好时一年之内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均为进口,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并未曝出问题,在其他国家近期也几乎没有出现质量问题。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果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丁绍辉分析称,“国内一些小的贸易公司从国外进口了外资巧克力公司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并不是为中国市场生产,也不是按中国标准生产的,实际是进口商的错误,而不是生产商的错误;另外,有一些被销毁的产品,是企业研发中心自用的产品或原料,其进口目的是研发而不是销售给消费者”。
记者就本批次问题产品的进口渠道以及销售计划向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求证,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由于中国近几年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的标准也严苛了不少。但是据我了解,目前中国的质检标准还远远没有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严格。虽然,在上述国家也会出现进口食品质量问题,但实际上他们的把关更为严格。”徐雄俊说道。
何计国介绍,并不是“中国标准”就更为宽松,各国在制定标准时是在考量饮食习惯与技术壁垒等问题后的综合结果。比如欧洲、美国允许使用瘦肉精,而中国不允许,这是因为中国人食用动物内脏,瘦肉精在这方面会有不良影响。受膳食结构的影响,我国当然可以出现比国外宽松的标准。我们也确实会有一些标准更为宽松。
对于产地在墨西哥的巧克力,朱丹蓬介绍说,“南美是巧克力原材料的主要产区,在墨西哥设立海外工厂是很正常的,但是海外工厂的质量把控也是众多公司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之一,不排除人为失误等问题”。
“按住了葫芦又起瓢,这是拥有众多海外工厂的国际食品巨头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销量巨大的食品行业,食品质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徐雄俊说道,“尤其是在国际品牌的强大公关与营销能力面前,只要没有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风波过去之后消费者很快就会遗忘。所以对品牌的影响其实非常有限。”
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由于中国的食品相关法律与标准正在完善过程中,“中国标准”被轻视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何计国也提出,此次事件可能和这一产品出口国的海关管理松懈有关,由于对中国标准的了解较少,产品在出关时就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朱丹蓬也提出:“对于产品质量问题,我们也要弄清楚是个案还是普遍情况,不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