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塞外江南”伊犁,无论春夏秋冬,处处是美景。
“波翻丽水已西倾,地势旋低气转平”——2011年初春,四川科伦药业(行情002422,买入)董事长刘革新踏上了这片热土,带着梦想,带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设备,带着顶级专家与研发团队,在祖国边疆播下了一颗种子——川宁生物。
这是艰苦奋斗的五年,更是激情澎湃的五年——4月22日,是川宁生物成立5周年的日子。如今的川宁生物,已长成参天大树——全球规模最大、最环保的抗生素中间体生产基地之一。
川宁生物:满满的获得感
伊犁,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不仅有如画的风景,还有丰富的矿产、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
来到伊犁的科伦人,被伊犁人民的勇敢、热情深深感染着。如何让独特的资源禀赋成为伊犁人民的“金山银山”?如何让伊犁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这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首要考虑的问题。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科伦人秉承“环保优先、永续发展”的理念,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伊犁和谐共进。
伊犁川宁项目采用了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生物发酵、化学提取、酶解、控制和节能环保技术,填补了新疆抗生素原料药行业的空白。万吨抗生素中间体项目一期硫氰酸红霉素生产线于2011 年4 月22 日开工建设,2013 年9 月通过试生产批复,2014 年4月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后投入正式生产。二期头孢中间体生产线于2015年8 月通过试生产批复。
川宁生物的发展,让伊犁人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在川宁一期硫红生产线满负荷生产的拉动之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16年2月份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7003万元,增长13.5%。公司现有员工2500余人,其中新疆籍本地员工 1900余人,少数民族员工近 700人。川宁生物的绿色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形成良性产业经济循环,不仅生产中对当地农户的玉米、棉花、油形成直接大量需求,还通过有机副产品反哺农作物定向种植,直接、间接经济价值巨大。
永续发展:树立环保标杆
环保,在科伦人心中有多重要?从 2010 年开始,科伦药业每年根据《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HJ 617-2011)要求编写《科伦药业年度环境报告书》,在公司官方网站及公司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向社会公布环境报告书,接受社会监督。
具体到伊犁项目,数据或许是最好的说明。川宁生物万吨抗生素中间体项目占地面积 1219 亩,总投资超过60 亿元,而配套建设的环保“三废”设施系统占地面积则超过了300 亩,投资超过16 亿元,是中国医药(行情600056,买入)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体环保投资项目。有300 多位员工的环保事业部,是川宁生物的核心部门之一。
川宁生物将环保“三废”治理从传统的“做加法”改为“做减法”,创新性地采用各种先进的环保“三废”治理工艺技术,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并积极推行企业环保“三废”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及节能减排等,着力在行业内建设环保“三废”治理标杆企业。在项目总体规划、厂房设计、车间工艺布局、环保“三废”处理等环节,无不贯彻着这种环保理念。
在环保“三废”治理方面,川宁生物污水处理采用“生化处理+MVR深度处理及回用”工艺技术,经过该系统净化后的污水,直接回用于生产系统热电联产用水、生产工艺用水、循环冷却用水以及厂区绿化、洁净等方面。在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川宁生物将菌渣、生化污泥等固体废弃物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生产的有机复合肥定向用于公司生产所需主要原料(工业玉米、大豆等)的定点种植,实现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建立起企业与农业的定向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对制药企业而言,看不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更大的考验,特别是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方式的废气异味。川宁员工以决战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创新性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抗生素行业的废气异味难题。从2015年10月初开始,通过采用进口分子筛、疏水性活性炭、高温热氧化燃烧等高端集成技术,对尾气进行系统性的终极处理,川宁生物一举攻克了发酵生产过程带来的尾气异味问题。
“环保优先、永续发展”——环保领先优势成为伊犁川宁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改初心的努力,让科伦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求真求善:彰显企业责任
回望川宁生物的成功,贯穿的是科伦人“科学求真,伦理求善”的品质。自创立以来,科伦药业先后将数亿元资金投入自主研发,业已完全掌握输液生产的核心技术。2005 年,科伦药业自主研发的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可立袋成功问世,该产品代表着中国未来输液包材的发展方向,正深刻地改变着输液行业的格局。2015 年1 月9 日,公司作为“新型直立式聚丙烯医用输液袋制造技术与产业化”项目主要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截至2015 年末,公司拥有专利1956 项、注册商标558 项。
“科学求真”推动着科伦药业不断成长壮大,而“伦理求善”推动着科伦人履行社会责任。科伦人认为,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承担着对国家、劳动者、消费者、股东、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必须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
以效益为主的初次分配、以政府财税为主的第二次分配、以社会慈善事业为主的第三次分配——这是科伦药业的和谐发展意识。历年来,科伦药业为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和慈善事业提供的捐助达数千万元人民币,彰显着优秀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2009 年5 月,因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科伦药业获得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动员办、国家食药监局联合授予的“感谢状”;刘革新被四川省委、成都市委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光荣称号。
2013 年4 月20 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 级地震。震后半小时,科伦药业即与雅安市卫生局取得联系,确定了第一批捐赠药品的清单。震后两小时,刘革新已经亲率队伍和物资赶赴雅安灾区。
成就卓越:志在百年科伦
“科伦药业要成就百年基业,要做一家能在持续的竞争中获得竞争力,并创造更多回报的卓越企业。” 接受媒体采访时,科伦药业“80后”总经理刘思川道出了科伦人的“诗和远方”。
2010年上市后,科伦药业制定了 “三发驱动”的发展战略。第一台发动机是:通过持续的产业升级和品种结构调整,巩固和强化包括大输液在内的注射剂产品集群的总体优势,继续保持科伦在输液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第二台发动机是:通过对水、煤炭、农副产品等优质自然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构建从中间体、原料药到制剂的抗生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爱基,净值,资讯),最终掌握抗生素的全球话语权;第三台发动机是:通过研发体系的建设和多元化的技术创新,对优秀仿制药、创新型小分子药物、新型给药系统和生物技术药物等高技术内涵药物进行研发,积累企业基业长青的终极驱动力量。
科伦药业借力资本市场,在投资人的全力支持下,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输液企业。2013 年6 月,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证监会组成的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课题组发布《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知识产权报告》。报告显示,2013 年,76 家(医药行业样本企业)A 股上市公司,以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专利申请总量、专利授权总量、国内商标总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科伦药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均排名第一。
但对于科伦药业投资川宁生物,资本市场曾一度怀疑。作为科伦药业的掌舵人,刘革新顶住压力、扎根川宁,以伊犁为家,誓将川宁生物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抗生素中间体生产基地。
5年过去,科伦人做到了,川宁生物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环保的抗生素中间体生产基地之一。有评论指出:“科伦药业未来会成为一家制药企业的商业帝国。现在科伦人正在深挖护城河、筑高筑厚城墙。50米宽的护城河对于别人是够的,但对于科伦人是不够的,科伦人想挖100米宽的护城河,筑200米高的城墙。”
“川宁生物只是在拓宽护城河而已。”科伦人很清醒。川宁生物的成功,只是科伦人逐梦的又一步,只是为科伦的百年基业奠定了又一块基石。
今天的科伦药业,已是国内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大型医药集团。截至 2015 年12 月31 日,科伦药业共有37 家公司,下属子(分)公司36 家,并在美国、哈萨克斯坦分别设立了子公司。科伦药业生产和销售包括输液、粉针、冻干粉针、小水针、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透析液以及原料药、医药包材、医疗器械等共计579 个品种959种规格的产品,是中国输液行业品种最为齐全、包装形式最为完备的医药制造企业之一。以具体产品计,公司有117 个品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16年4月7日,科伦药业发布公告,称“投资51亿元”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时代发展主题下,科伦药业,在发展;科伦人,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