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第三季度毛利率达到历史高位,三费有所上升。2015年7-9月公司实现营收21.19亿元,同比增长21.1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90.77万元,同比增长17.68%。公司产品7-9月整体毛利率24.08%,较去年同期上升4.66个百分点,处于历史高位。公司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增加,增幅分别为 50.32%、42.53%和109.23%。主要原因是公司在Preh和机器人等方面研发投入较多。此外,Quin和IMA原本费用率水平即高于公司,并表后,对公司的费用率有提升作用。
收购整合效果显现,机器人集成、HMI、弱混电源管理系统齐头并进。公司收购Preh后,Preh 1-9月营收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速为7%,以欧元计同比增速高达28%。在机器人集成方面,公司将并购所得IMA与Preh创新自动化业务整合为子公司,整合协同效应逐步体现,1-9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4%,7-9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4%。PIA的核心技术已经运用于西门子、博世等德国总部数字化工厂中。公司还新获得了博格华纳、TRW等全球知名企业在中国的订单。因此,我们认为PIA在进入高速增长的同时,未来还有望继续维持目前的高增长,将成为公司未来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公司的最新人车交互系统(HMI)产品抢到主动反馈技术,已经批量运用于全新奥迪Q7。公司最新推出的48V弱混电源管理系统,为欧系整车厂商提供了针对弱混吸引的解决方案,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盈利预测及点评:由于公司三费上升,我们下调盈利预测,预计15-17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92、4.64、5.37亿元,按照最新股本计算,对应EPS分别为0.57元、0.69元、0.80元,以2015-10-30收盘价33.07元计算,对应的15年PE 为58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汽车行业需求下滑风险;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增加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西藏药业2015年半年报点评:业绩将反转、未来成长空间大
公司201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15亿元(+19.95%);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2440万元(+18.87%)。公司4128万元现金出售直接持有的本草堂51%股权。
上半年业绩低于预期、下半年有望改善
公司口服剂上半年销售收入4400万元(-4%),显示诺迪康销量并未出现增长。
这是因为康哲上半年与原代理商交接导致发货量较少。随着代理商库存下降以及交接完成,下半年诺迪康有望放量,预计能够完成全年800万盒销售承诺。
新活素样本医院销售增速放缓,随着该药招标谈判的推进以及康哲加大学术推广,预计西藏新活素全年能完成不超过3.5亿的收入(去年2.3亿)。注射剂由于丙戊酸钠降价导致整体毛利率下降,随着丙戊酸钠代工合同完成,该影响将解除,注射剂毛利率将回到历年平均水平。因此,诺迪康放量、新活素加速、以及毛利率回升将带动下半年业绩改善。
剥离不良资产、轻装上阵
本草堂13-14年销售收入1.05亿、1.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66万和12万元,盈利能力较差。本次以4128万元出售本草堂51%的股权虽然对合并口径下营业收入有较大影响,但对净利润的影响很校公司本次剥离经营状况不佳的资产,有望轻装上阵聚焦自有产品的生产销售。
股权结构理顺、业绩增长空间大
目前康哲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未来不排除继续增持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的可能。康哲看好公司产品潜力,未来可能在除药品外的大健康领域如医疗器械、医院、保健品、互联网医疗、新兴医疗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
催化剂众多,业绩增长空间大。
公司业绩增长确定性强、未来具想象空间;但短期估值过高需要时间消化和验证,调低投资评级至“增持”
公司重点产品市场潜力大竞争格局好,借助康哲的销售渠道业绩成长确定性高。
如果康哲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则有充分动力释放业绩并不排除与公司开展多方位的合作,未来催化剂较多,业绩增长空间大。但短期尚处于经营磨合期,业务释放需要时间,估值偏高也需要时间消化,投资评级从“买入”降低为“增持”。
复旦复华
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复旦大学控股的上市公司,其前身为1984年创办的复旦大学科技开发公司。1986年,复旦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注册成立。1992年6月,公司改制为上海复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高校第一家上市公司。1993年1月,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2001年6月,公司更名为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依托复旦大学雄厚的科研、技术、人才优势,历经初创拓展、改制上市、调整转型、全面发展,复旦复华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中,成功确立了以软件开发、生物医药、园区房产为核心的科技产业体系,目前已拥有中国重要的对日软件出口平台,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药品研发、生产、营销基地,以及广纳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 ,企业经营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冠昊生物:专注研发,技术拥抱未来
投资要点
业绩稳定推进,细胞服务发力:201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均与上年同期略有增长,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7%;实现营业利润2,971.33万元,利润总额3,604.49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06.1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1%。细胞技术服务为新开拓的业务,到2015年上半年占比1.58%。
传统再生医学领域后备产品充足: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脑膜建)、胸普外科修补膜(胸膜建)和无菌生物护创膜(得膜建)等自有产品。脑膜建在公司的主营中占比始终保持在80%以上,在2014年最低为83.18%,2015H1回升到87.39%。生物型组织补片项目于2015年4月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名称为“乳房补片”。
人工角膜前景坚定看好:优得清的生物工程角膜于2014年11月底完成了共计72例临床试验,截止目前并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临床的有效率目前可以达到90%以上,到今年11月份则可以达到12个月的观察期,期满后即可申报注册。该产品已获准进入如果在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预计比一般医疗器械产品审批周期要短。
软骨细胞移植值得期待: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已经通过人源组织工程化再生软骨移植治疗技术完成24例患者的移植手术,通过原位组织再生技术完成16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合计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完成了40例患者手术,根据术后临床随访观察,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也获得相关治疗专家一致认可。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15-2018年公司收入2.12亿、2.64亿、3.36亿、4.34亿,实现净利润5566万,6572万、8416万、11069万,EPS0.23、0.27、0.34、0.45,对应2015-2018年PE为163.3倍、138.3倍、108.0倍、82.1倍。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人工角膜市场以及以ACI治疗为突破口的细胞治疗领域,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创技术产业化带来的市场风险;干细胞领域研究技术不确定风险;免疫细胞银行及软骨组织移植业务推广及相关政策风险;人工角膜未来市场认可及竞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