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在中国的扩张明显快于在美国的起步,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让行业始料未及,滴滴打车的和快滴打车联盟打造滴滴快的以打击Uber在租车市场所占的份额。而在近日被曝光的涉及滴滴快的商业内幕的文件中,滴滴快的使用“叫车请求”一词代替“行程”,这种概念模糊的措词,让人对滴滴快滴的营业额不免产生怀疑。

上周,英国《金融时报》首次曝出了两份涉及滴滴快的商业内幕的文件。文件内容暗示,尽管滴滴快的在中国增速迅猛,但其实很大一部分资金都用在了吸引新的司机注册。其中一份文件疑似给投资人的融资报告,另外一份是来自境外会计事务所的文件。这些文件并非来自滴滴,而截止目前,滴滴也未对该文件及文件中的数据发表任何相关的评论。
此次曝出的财务报告分别给出了滴滴、快的两家的营收和亏损数据。在2015年前5个月,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经营亏损数额分别是3.05亿美元和2.66亿美元。对于一家尚在成长期的公司来说,亏本经营是正常的现象。这也并不意味着,公司身处险境。很多科技企业可以筹集大量资金,但并不盈利,甚至很多企业在上市时仍有负债。
另据财报,这两家公司在上述同一时间范围的“净收入”分别是1.41亿美元和0.4.4亿美元。但这些“净收入”的计算有一些奇怪:从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PwC)的报告和融资演讲稿里面的数据来看,他们并没有减去司机补贴部分的支出。这家企业还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吸引司机注册。文件中显示,像滴滴打车,在2015年前5个月就向司机支付了2.27亿美元的工资和补贴款。这已经远远超出他们从打车行程中获得的1.41亿美元收入。快的打车则在司机工资和补贴方面花费了1.03亿美元,而在打车行程上的总收入仅有0.44亿美元。
在上文提到的投资者报告中显示,滴滴快的在中国的扩张异常疯狂。在2014年8月到2015年5月期间,滴滴快的的私家车需求平均每一周增长16个百分点。在滴滴快的投资者报告中的一页显示,他们的出租车和私家车每日的需求总额大约有700万。这份报告同时也显示,滴滴快的用户叫车需求被完成的比例接近50%,就是说仅有50%在滴滴快的平台上的叫车需求被满足。每天仅提供300-400万次搭乘,意味着仅有50%的需求被实现此外,滴滴快的使用“叫车请求”一词代替“行程”,把未履行或未实现的需求也纳入统计,人为的扩大了滴滴快的的营业额。
Uber三个主力城市广州、杭州、成都都在中国。Uber在中国的腾飞速度快于它在美国的起步。同样都是上线9个月后, Uber成都的订单量已经是当年纽约的479倍。优步中国刚刚宣布12亿美元的资金到账。Uber正在扩张它在中国的版图,计划明年在国内100余个城市上线运营。
有趣的是,在今年早些时候华尔街日报曾报道过,滴滴快的已经投资了Uber在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Lyft。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称,Lyft已经同中国投资人商讨了合作抗衡Uber的战略,其中包括共享双方的产品计划。
滴滴快的称,自己掌控着中国80%的打车市场。同时,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在最近曾表示Uber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1%增长到30-35%之间。然而,总的市场份额并不能超过100%,所以他们中至少有一家对自己的估算过分乐观了。
无论怎么说,Uber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已经给中国打车软件带来冲击,也引起了行业内的足够重视。滴滴,快的的强强联合,Uber的强势进入都将推动中国租车市场的发展,究竟谁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