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积极应对欲淬火重生
产能高度过剩、市场需求不振、外汇波动加剧……在这样的环境下,《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看到,市场短期焦虑情绪和发展中长期乐观心态同时存在。
在东南沿海地区,一家服装企业老板向记者大吐苦水,自己所在的村过去两三年中有70%的企业倒闭,“我自己去年就为联保的跑路企业主赔给银行400多万元”。
在南方某市,当地政府向记者推荐的一家用工人数高达数万的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逆势发展典型”,但这家港资企业的负责人一见到记者就大吐苦水,表示自己十分看好缅甸等地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未来两三年要么关厂不做,要么就把工厂整体迁移到东南亚去”。
然而,就在这家工厂“一墙之隔”的深圳,华为公司轮值CEO胡厚崑告诉记者,这家全球顶尖的通信企业去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28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6%;净利润2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7%,比排名其后的爱立信、阿朗与诺基亚的总和还要超出一大截。
“未来五年我们还有信心继续实现年均10%以上的稳定增长!”在江苏、浙江等地,曾经陷入低谷的光伏产业去年再次异军突起,不仅全行业实现了扭亏为盈,一批优势企业还脱颖而出,位于常州的天合光能集团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预计今年企业产能可以占到全球的十分之一,“稳居全球首位”。
在江苏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掰着指头向我们历数各种挑战与困难,坦承企业与行业都遭遇空前压力,但他同时表示,同样是在过去的一年,徐工集团仍然咬紧牙关在巴西建起了制造基地,在德国、美国设立了研发中心,“短期困难终究压不倒长期向好,一时的亏损换的是长远的收益。我们认为‘中国制造’要形成新优势,就一定要参与国际竞争,开门搞研发、拼市场”。
在工业重镇西安,陕鼓集团董事长印建安说,去年以来,全国重化工业出现投资锐减态势,全球市场需求不足态势短期难以改变,加上欧元等部分货币对人民币贬值冲击,全行业尚未走出谷底,“但我们分析来分析去,还是觉得有机会、有出路,一是国家关注环保必然带来设备改造,二是‘一带一路’有着勃勃生机,我们已经跟印尼谈了很长时间了,打算依靠国内项目的‘走出去’实现用设备做投资。”
期待制造业环境有更多改善
在采访过程中,有些企业负责人认为,虽然有好的市场机遇,但苦于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约束,使得一些企业错失发展良机。许多企业负责人热切期盼当前的改革步伐能更快一些,更大一些,好让制造业环境能有更多的改善。
“问题是企业有了动力,周围环境支持不够。”温州市经信委副主任赵斌说,“从金融环境看,去年温州企业贷款余额竟然是负增长,银行贷款审批限还全部上移;从政策环境看,不论是用地指标还是财政杠杆,我们都受到较大限制,有力也没地方使,严重限制了我们的转型与升级。”
在广东省中山市,贝尔马卫浴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裕佳正在筹备借助市场热潮开辟新的生产线,不仅要一次性实现从传统马桶向智能马桶的升级、转产,还要打响自主品牌,实现从代工制造向自主品牌的转变。
“我们一批卫浴企业组织好了去日本考察,决不能把这次难得机遇拱手让给日本企业,但现在最痛苦的就是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明明全社会都看到了智能马桶的市场机遇,可银行还是要我们拿资产去抵押,这就困住了我们的手脚,让我们举步艰难。”周裕佳说。
在采访过程中,包括一些知名大集团在内的部分制造企业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热切期盼当前的改革步伐能更快一些,更大一些,好让制造业环境能有更多的改善。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说,企业更应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主动迎接改革的到来,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与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