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日,王刚(化名)辞去B公司董秘一职,八个月前B公司实现了IPO。而在老东家A公司担任董秘时,王刚更是在IPO后不到两个月就宣告辞职,并火速加盟B公司。像王刚这样,待一家家IPO企业呱呱坠地后即刻离职的,是一个被称作“职业董秘”的神秘群体。
职业董秘的主要报酬,来自公司上市后手里股权的变现。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除了要防备IPO一路上的挑战,政策变化也会对上市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随着IPO审核趋严,职业董秘正陷入离去、坚守还是转型的抉择中。
“旋转门”
2017年年中的某天,B公司上会前一天。
即将上会的四个人,董事长、财务总监,以及两名保代,正针对发审委委员可能提出的问题该如何回答,进行反复演练的时候,突然接到证监会通知,“公司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第二天的上会被取消了。
那一刻,王刚回想起半年前自己从A公司跳槽去B公司时,A公司董事长提醒他,“你要考虑清楚,B公司IPO已连续失败数次,你去了万一又没成功,怎么办?”王刚清楚此行的风险,但作为一名职业董秘,他身不由己。
2009年创业板推出后,IPO迎来井喷,一个精通IPO流程的群体――职业董秘开始崛起。他们往往在上市前加入,上市后火速辞职,并旋即加入另一家拟IPO公司。
一般而言,职业董秘追求的最大目标不是薪酬,而是入职时获得的股权,上市后变现的预期让他们与拟IPO公司深度绑定。当然,也有像王刚这样的职业董秘,他们没有个人股权,更大的目标是帮助企业上市,帮助背后的PE顺利退出。
王刚的父亲王明(化名)是沪上某PE创始人之一,该PE先后投资了A公司和B公司。因为这个缘故,王刚得以先后前往A公司和B公司担任董秘。从他2012年入职到A公司股改,再到接受上市辅导、应对检查,最后报送申报材料、披露招股说明书,一路非常紧凑。A公司于2016年10月顺利IPO。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入职B公司半年,就遭遇当头一棒。所幸,当地证监局对相关事项进行了现场核查,确认没有问题后,B公司在一个月后重新上会且顺利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