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口径下,2018年1月,各主管部门共备案(核准)对外投资企业749家,中方协议投资额合计120.31亿美元。其中,备案(核准)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企业745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4.65亿美元;备案(核准)金融类对外投资企业4家,中方协议投资额5.66亿美元。
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指出,从数据来看,今年1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6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投资额12.3亿美元,同比增长50%,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1.4%,主要投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
全球监管政策同步启动,有放有收
与中国企业运营同步的,还有多个涉及对外投资监管的部委,开始陆续出台和执行对外投资新政。
一位协助企业对外投资的律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最期待就是今年政策能够平稳,一些已经发布的政策与之前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做了重申,“具体到业务来说,就是合规披露的业务加重了,虽然在意料之中,但对于很多客户来说,合规的程度还是高了很多。”
例如,无论是去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的通知》,还是即将于3月1日起实施的《境外投资敏感行业目录(2018年版)》,都明确了限制企业境外投资的行业,包括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以及在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
商务部合作司司长周柳军去年12月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2017年的状况来看,商务部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实现了零批准,即新增项目为零。在最新公布的2018年1月份数据中,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也没有新增项目。
而去年末公布的《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替代了2014年发布并修订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其中最让外界关注的政策变动是,取消了实际执行多年的“项目信息报告”制度,新办法拟进一步简化事前管理环节,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俗称“小路条”;此外,通过“创新”绕过海外投资监管的模式也将走向终结,那便是“内保外贷”,这也是此前个别企业大手笔在海外投资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方式。
一些正在进展中的政策也备受关注。例如,去年12月18日,在《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规范》正式发布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在例行发布会上称:“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发改委也正在会同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研究起草《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规范》,争取尽快发布。”
周柳军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16年开始进入议事日程的《境外投资条例》未来将由国务院发布,“目前已征求意见并有初稿,正在会同几个部门研究推进。”
他认为,推进立法,从国家层面推进制度设计则是下一步的计划。下一步还会推动出台《关于加强对外投资合作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加强“走出去”合规性审查和境外大项目协调,完善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考核。
除却国内政策环境,即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意愿很强,国际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最新的疑似保护主义案例是,1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公司蚂蚁金服和美国汇款公司速汇金共同宣布,因未能获得美国监管部门的批准,相关并购事宜正式终止。蚂蚁金服向速汇金支付3000万美元解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