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被否企业浙江时代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6年扣非净利润均低于3000万,发审委在提问时就注意到“政府补助”,比如国家对电影行业相关的补助政策是否发生或将要发生重大变化,对发行人业务经营和经营业绩的影响,发行人现有政府补助是否可持续。
部分投行谋变
盈利规模偏小的IPO项目,其上会结果历年来受市场关注。而今年年初发审委审核结果显示出的迹象,即“最近三年扣非净利润合计少于1亿”的项目难闯关,将是以往隐形门槛的升级。
若根据新的隐形盈利门槛来筛选2017年已经过会的企业,就会发现共有45家不符合该项标准。
其中当年过会并完成上市的建科院(300675.SZ)、新劲刚(300629.SZ)、杭州园林(300649.SZ)、艾艾精工(603580.SH)、力盛赛车(002858.SZ)共5家企业,2014-2016年连续三年的扣非净利润均低于3000万。
而建科院与新劲刚则是45家里“三年扣非净利润合计”规模最低的两家企业,分别仅有4913.57万元、5093.84万元。
事实上,在监管层从严审核的背景下,与上述变化同时发生的是,部分投行的立项标准提高,以保证过会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曾了解到,华南一家大型上市券商把接受IPO项目材料的门槛提高到6000万;深圳一家中型券商的立项标准则提到5000万。
2月8日,广州一券商投行人士表示,若监管层能明确“最近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合计不能少于1亿”的窗口指导,对于投行而言则是好事。“可预期的审核政策总比不可预期的要强,至少投行有努力的方向。”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每家投行的策略不同,其公司未提高立项标准。在他看来,暂不急于提高立项门槛,主要因为监管层审核的维度是方方面面。
“利润规模小的项目不一定被否,监管层会综合行业前景、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可持续性等指标进行判断;但如果公司有‘硬伤’比如代持、毛利率异常等,就一定没戏。如果项目利润高,抗风险能力自然较强,但也有很多被否的案例,关键是要经得起监管层的核查,要能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