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降低关税是扩大消费品进口的积极信号,其目的在于满足国内强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动能。那么,国内消费市场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根据尼尔森近日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比第二季度增长2个点,达114点,创出历史新高。从2016年第四季度的106点到如今的114点,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增长。
在旺盛的消费需求下,国内商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导致消费外流问题日益凸显。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2016年,约有4200万中国人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外国商品,消费总额约为1.2万亿元。预计今年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外国商品的中国消费者将达到5900万人,消费总额将达到1.85万亿元。
此外,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报告,2016年,中国游客的境外消费总额高达261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占全球总消费额的20.9%。2004年以来,中国游客的海外消费总额增幅连续12年呈现两位数增长。
在张建平看来,通过降低关税扩大进口以遏制消费外流,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大家会发现,居民出国旅游,总会带回一箱箱 战利品 ,这是较为典型的消费外流现象。每年中国消费外流的规模上万亿元。所以,降低进口关税,缓解消费外流是迫在眉睫的。”
降税不完全等于降价
理论上讲,进口关税的调整意味着今后消费者在国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进口产品,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降低关税是扩大进口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意味着进口商品的市场零售价格一定会降低。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也对此进行了回应,其表示,影响消费品进口的因素较多,扩大进口需要综合施策,关税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关税是根据商品进口价格,而非市场零售价格征收的,抽样显示关税额在商品的零售价中实际占比仅0.5%~7%,因此对缩小商品境内外价格差异的直接作用有限。”
天津海关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调关税税率,将使相关商品的进口价格下降,进而提升消费需求。但除了关税以外,进口商品还需要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当商品进入流通环节后,还需要由市场来定价。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一家做出口贸易的企业负责人张先生指出,目前海淘、代购比较多的是奶粉、尿不湿、香水等日常消费品。“代购也存在中间费用,关税降低之后,国内消费者会对比国内价格和代购之间的价差,甚至会选择直接在国内消费,从而对代购行业形成挤压。”
通过降低关税的方式来扩大进口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挖掘国内消费市场潜力的工作仍然需要加紧。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尽管进口商品能填补国内市场不足的空白,但作为经济大国,国内需求的满足要更多依靠国内供给,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升级,仅靠进口中高端产品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供需矛盾,还要通过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加快新产品的生产和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