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体而言,去年优波投资旗下共有4只股票产品纳入排名统计,收益平均达135%,位列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复胜资产,年度股票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32%;第三名是希瓦资产,收益率也高达125%。此外,同犇投资、查理投资、涌津投资、高毅资产等上海地区的私募机构年度的业绩回报也都在60%以上。
多地启动自查
金融机构在2017年迎来了强监管,私募行业亦不例外。监管层在这一年陆续发布了多项私募监管重磅文件,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为私募行业合规经营绑上了一道“紧箍咒”、8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更是“史上最严”。
监管层从对私募基金服务机构资本和资质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到对基金募集机构提出管理要求,落实募集机构适当性管理的主体责任,以加强投资者保护,以及要求私募机构实行登记制度,明确重点事项规范性标准,确立问题机构和律师公示制度,严控私募“壳资源”买卖等行为。格上理财分析报告认为,监管层对私募行业管理的严苛去年更进了一步。
不仅如此,2017年监管机构还对私募行业进行了进一步专项检查与整治,且范围更广、力度更强。仅去年上半年的专项检查中,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通报了上半年对328家私募机构专项检查情况,12家私募机构涉嫌严重违法违规行为,83家私募机构存在违规问题,190家私募机构存在不规范问题。违规私募机构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违法私募机构则被立案稽查,通报地方政府或移送公安部门。
除专项检查外,2017年基金业协会还继续公布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异常机构名单,共有2146家被列入异常机构。被公示的异常机构可能面临着在完成相应整改要求之前,基金业协会将暂停受理该机构的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以及整改完毕至少6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机构公示状态的监管措施。此外,基金业协会还陆续发布了三批失联私募机构公告。自2015年基金业协会建立“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起,至今共有17批,合计315家机构被列入失联机构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依然延续去年的强监管风格。2月6日,江苏证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辖区内私募在2月28日之前向江苏证监局提交自查整改报告。就在一天前,广东证监局向辖区内私募下发了一份名为《关于组织辖区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开展2018年自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广东辖区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将开展一轮自查工作。此外,浙江、宁夏证监局也启动了私募自查。
其中,广东省自查最为严厉,根据广东证监局下发的文件,其自查底稿包括六大项、56小项,涵盖私募宣传推介、资金募集、基金投资、内控及风险管理、信息披露与报送、《适当性办法》自查多个方面。私募机构需按照自查工作底稿要求,逐项排查各项活动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及风险隐患,形成自查工作报告,并将机构及产品信息表作为附件,上报证监局。
根据以往经验,自查之后,下一步各地证监局将开展现场抽查。格上理财研究中心认为,随着监管不断升级,对行业行政处罚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私募行业整体的规范意识和水平将会产生质的飞跃。通过洗牌,行业也会加剧分化,强者恒强,弱者及违法违规者终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