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重价值投资的背景下,这些大型私募今年业绩普遍都非常好,相比较起中小型私募,他们的投研能力更强,业绩表现也更稳定。”深圳一私募人士表示,大型私募都有较严格的风控体系,这也就意味着其风格不会过于激进,因此业绩表现并不会太突出却更稳健,这也是他们的风格。
行业洗牌加剧
私募行业洗牌正在进行中,截至2017年9月底,百亿级私募证券管理人共27家,格上研究中心统计发现,这27家百亿级私募总规模达到3545亿元,占证券类私募总规模的16.11%。
虽然绝大部分知名私募今年市场表现强劲,但仍有部分百亿级大型私募出现亏损状况,个别明星私募甚至出现全面亏损情况,因此各大榜单几乎都难以再见其身影。同时,有4家原百亿级私募的规模已降到百亿元以下。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上述绝大多数私募主要受累于今年市场风格的突然转换,大规模的投资布局难以短时间内实现转换。同时,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证券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在2月达到最高值2.8万亿元后就逐月递减,截至2017年9月底,已登记的机构类型为证券私募投资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8090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30233只,管理基金规模2.22万亿元,相关规模继续呈下降态势,但降幅较前期明显收窄。
在行业格局上,格上研究中心发现,行业内的“二八分化”现象较明显,规模越大的机构发行产品数越多,发行节奏越稳定。今年以来,私募机构新成立证券类产品8790只,在数量上占比不到2%的50亿元以上规模的大型私募机构,其发行的产品数量却超整个行业的8%。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今年以来,50亿元以上规模的大型私募平均每家机构每月新发产品1只以上,而10亿元以下的小型私募每家平均4到5个月才新发产品1只。在强监管之下,市场的资源日益向品牌和实力倾斜。
分析人士认为,证券类私募受监管去通道、市场分化等因素影响,管理规模出现明显的缩减趋势。同时,今年以来证券类私募发行新产品热情也持续走低,绩优大型私募发新势头不减,而小私募却遭遇发行困难,私募行业“二八”分化现象进一步固化。
广东一家私募机构董事长表示,未来监管体系会不断完善和加强,整个私募行业的发展也会更加规范有序,管理费更加透明,管理成本更高。实力不济的私募机构都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他认为,过去十年行业发展更多体现在“量变”,规模快速膨胀。但对标国外领先的私募机构运作体系,千亿级的“龙头”机构在国内凤毛麟角,这也导致“盘子大、个体小”的弱点暴露出来。未来十年,私募行业将更加注重品质提升,以产品和服务为“抓手”,着力探索差异化竞争格局。
根据私募排排网最新发布的前三季度股票策略类私募机构100强名单显示,前10名中有9家机构的平均收益率都在50%以上。同时,私募机构间正上演着一场“暗战”,京沪深三地的厮杀格外激烈。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证券类私募规模正在大幅萎缩,从2月的28014亿元减少至9月末的22189亿元,降幅近20%,行业洗牌加剧上演。业内人士表示,过去十年行业发展更多体现在“量变”,规模快速膨胀。未来十年私募行业将更加注重品质提升,以产品和服务为“抓手”,着力探索差异化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