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基金公司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一般采取1.5%的管理费率,被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一般多采用0.5%的管理费率,基金公司按照基金的每日净资产按日计提。不论基金盈亏状况如何,基金公司固定比例的收入几乎雷打不动,在熊市持续的当下,单一的固定费率制带来的弊端逐步显现。
基金公司陷入“规模”大比拼。根据iFinD数据显示,2014年总共发行基金361只,而截止2016年8月30日,已发行基金525只基金,质量不好的基金产品不断发行,这说明一些基金公司追求的首要目标是扩大规模赚取管理费,为基民理财赚钱变成了次要目标。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单一的固定费率制度下,不同基金公司之间的比拼,靠发行新基金拼规模去赚取管理费,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的优劣并未在管理费费率上体现出来。
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基金合同中确定的固定收费比例应当改革,可以约定根据基金的盈亏情况设定不同等级的收费标准,严重亏损时收费低、大额盈利时收费高,采取一定程度的浮动费率安排,给予基金公司更大的激励,这也能减轻处于亏损状态时基民的负担。
如果基金行业的收费模式真能出现改变,管理费多元化、阶梯式收费将加剧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不能走上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线的基金公司将被淘汰,基金整体理财水平将在充分竞争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