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矿重组后机构遍布60国 并纳入国企改革试点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五矿”)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集团”)重组大会2日在北京召开。这是继去年12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宣布战略重组消息后,两家世界500强央企重组整合迈出的关键实质性一步。
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于2015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战略重组。经统计,重组后的中国五矿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下同),拥有近24万员工,拥有2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累计有效专利超过1.8万件,境外矿山遍布亚洲、澳洲、南美和非洲等主要资源地,境外机构与工程项目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合计营业收入超过4300亿元,体量超过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是全球金属矿产行业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出席会议并讲话,他透露,新组建的中国五矿已纳入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并勉励其通过试点出成效。有内部人士透露,该试点或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
中国五矿董事长何文波、中冶集团董事长国文清分别在会议上发言。据介绍,重组整合后的新中国五矿将重点在以下五方面发力:将加快境外铜、锌、镍等国内紧缺资源供应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走出去”领军作用;将通过全产业链系统整合与集成服务提升金属矿产行业创新驱动能力,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企业;将积极推动优势金属资源整合与保护性开发,致力于突破下游材料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与共性基础性技术;将充分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强化全球资源配置与市场运作能力;将发挥全牌照金融服务优势,在金融资本领域打造行业领先的金融服务和产融结合平台。
同时,记者获悉,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要求,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不会受到影响,现有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会保持稳定。
国企改革要下“狠手”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央企重组
目前,中国不仅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样还存在资本过剩,社会资本普遍存在无处可去的窘境,将其引进国企重组可以解决目前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高等问题。
中国国企的利润正在持续下滑,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1-4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下降8.4%。其中,中央国企利润同比下降6.6%,地方国企同比下降14.2%。这只是延续了此前一直的颓势。去年,国企的整体利润就已出现了6.9%的负增长。与此同时,国企庞大的债务正成为中国经济的隐患。国资委对国企债券情况的风险排查显示,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等不利因素下,国企的债务问题正日益严重。
国企利润的持续下滑和债务违约的频发凸显了国企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面临的严重问题。最近,中央高层已经连续多次公开表态,要对国企改革下“狠手”。
今年以来中国民间投资的快速下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中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仅增长5.7%,与2015年同期相比更大幅下降近60%。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显著上涨。
民营资本投资如此大幅度下降?是前期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也就是改革还不到位。
资本过剩是造成中国经济困局的本质原因。目前,中国存在两大过剩:产能过剩与资本过剩。一般情况下,人们注重去产能过剩,而忽视去资本过剩。中国经济风险根源是资本过剩,产能过剩是表象,资本过剩是实质。社会资本的横行犹如洪水猛兽,其祸害猛于产能过剩,目前的“恐慌性购房”便是一种表征。中国进入资本过剩时代是商品经济发育的结果,国企、土地、荒山、房产,都转化为货币,现在我国仅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就达150万亿元。钱实在是太多了,然而资本经营者寻找不到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企业、银行、股市、小城镇、海外,五路都吸引不了投资者。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左右为难,是因为不能让房市“堰塞湖”大坝决堤。所以不得不两路并进,一手对房地产“护堤”,一手向实体经济方向“开渠”,砸开混合所有制的阻碍,疏导资本“泄洪渠道。
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与十三五规划都讲到社会资本与混合所有制问题。在国企改革“提质增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理“僵尸企业”的背景下,主动公开转让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注入优质资产的方式,将是国资处理经营不善的上市国企的重要手段。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与重组,将有多重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