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讯,如今,全球货币政策分化日益扩大,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收紧货币,欧盟和日本不断加码宽松货币。近日,中国央行宣布降准,有媒体称,中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对此,专家认为,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没有变化,只是灵活度在增加,这是为了支持经济发展,并不是刺激政策,对此需要清醒认识。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世界各国本应多沟通合作共度时艰,但从各国货币政策看,彼此合作反而在逐步弱化。中国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指出,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明显,分化造成的溢出效应和回溢效应日益突出,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探讨和有效的政策沟通协调,这种政策分化效应正在给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市场稳定带来多种挑战。
在过去全球化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各国闷头搞自己的货币政策很正常,但现在仍沿袭旧有做法已不符合时代变化的新要求。“最近一二十年全球化水平提高了,所以大国经济的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开始比较强调了。虽然是你的国内政策,但是你对别人有影响了,影响资本流动,会产生套利交易等等。因此就强调每个国家仍旧是为自己的经济制定货币政策,但是与此同时你要考虑到外溢效应,要加强沟通,要讨论,先不说是否能够做到相互协调,但是至少大家应该通气。”央行行长周小川解释说。
陈雨露分析称,第一,货币政策分化导致息差扩大,可能推动美元继续走强,使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货币贬值和资本流出”的负反馈机制;第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并持续受到抑制,使大宗商品出口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第三,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贬值引发输入型通胀,国内货币政策陷入两难;第四,经济增长前景看淡也将导致部分新兴经济体财政赤字恶化,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填坑”作用大于宽松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央行再次降准,中国是否一改稳健基调,站到了世界宽松阵营,要将货币全面放水了吗?
“虽然央行最近降准,但并不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特别宽松了,只是在稳健中又往宽走了一步。”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与商务研究所所长孙华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孙华妤看来,刚刚实行的降准举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宽松,因为前期资本流出较多,降准“填坑”的作用更明显。孙华妤说,“去年12月、今年1月,央行外汇占款连续每月下降1000多亿美元,此次降准释放出的流动性刚好能填1个月资本流出的空缺,所以说是‘填坑’作用大于宽松。”
12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