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讯,华创证券预计,目前私人部门和地方政府均在去杠杆,但中央已将2016年的财政政策定调为继续“积极”,2016年应该绕不过八大困局,包括如何突破3%的赤字红线、既保证支持刚性支出的税收又减税、让积极财政与产业有效结合、地方债发行利率较低、在地方财政支出占比极高时如何调动地方积极性、PPP雷声大雨点小等。
华创证券分析师牛播坤、余芽芳在宏观经济专题报告中这样说明上述八大困局:
困局一:如何突破 3%的赤字红线
2016 年,货币政策空间已然有限,需要财政政策进一步积极。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突破 3%的红线?如何化解赤字率约束与托底压力之间的困局?
华创证券认为:
1)2016 年专项金融债额度将会进一步扩大至1.5 万亿左右甚至更高,2015 年已经有近万亿元的专项金融债落地,事实上,如果将这部分债务纳入赤字,则 2016 年实际的赤字率将超过 5%。
2)地方债余额管理步入实质阶段。1994 年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列赤字,中国的预算赤字率早在设定之初已被“框死”,囊括了各个层级政府的赤字,因此赤字率之下非常被动。如果地方债纳入余额管理,各地是否发新债、或者是否做债务置换均由各地自主决定,则会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打开又一扇窗。
困局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 2016 年如何发力——增支还是减税?
积极的财政调控主要以逆周期增加财政支出和减税为主要手段。2016 年解供给端的“铃”还需减税政策。
中国经济当前劳动力、实际资金成本等要素价格还在上行,实体经济的矛盾更多指向供给端,因此化解供给端的结构性错配需要减税等相应政策,如果再一味加大政府支出增加需求,收效也甚微。
困局三:减税的悖论
税收收入是财政刚性支出的保障。经济的持续下行,加上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 3 年多为负,使得税收增速每况愈下,2015 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增速均创下 1994 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从技术上讲,在中国国目前的 18 个税种当中,减少哪一项税种的收入也面临巨大的操作困难。
减税的空间在于既定营改增完成和降费。在实施营改增试点之初,据财政部测算全面实施营改增能够实现减税约9000 亿元。除了税收压力之外,各种费用也拉升企业成本,当前非税收收入已有近 3 万亿/年,有一定清理空间。
事实上,税收制度上的规范远比税收本身降低来得重要,在 2015 年上半年,部分省份出现税收大面积负增长,但伴随经济下行而减少的税收并不带来工业企业经营改善。
困局四:积极财政和产业如何有效结合
在收入困境之下,提高财政支出的效力显得尤为重要。积极财政政策难以在传统基建领域大干快上,需要对发力点做重大调整。
首先是财政支出结构的转变,财政职能由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增加有效投资。对应财政支出加大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其次是在传统过剩产能行业,财政政策的有效托底。去化过剩产能是 2016 年的首要经济任务,加快过剩产能的出
清,其中涉及的人员安置、社会托底等系列问题,都需要财政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再有,财政政策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供给。面对当下有效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情况,财政政策加大在新兴产业的投资,加大对研发的扶持,创造社会新供给,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作用。
12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