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两桶油合并预期升温 油气改革主题渐入佳境
央企改革还有多少“系”?中粮系国投系一马当先
四大航运集团整合传闻再发酵
央企合并成市场风暴眼 股民憧憬下一个“神车”
===全文阅读===
两桶油合并预期升温 油气改革主题渐入佳境
据报道,从权威人士处获悉,目前国资委确定了下一步的国企改革重点,央企将在分类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央企数量有望进一步缩减至40家。该报引述媒体报道,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将中石油与中石化,中海油与中国化工分别整合成更大的石化巨头,并成为国际巨头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真正的竞争者。
实际上,部分石油行内人士看来,中石油和中石化合并“是令人激动”的消息。一项数据是:一旦两家公司合并,将产生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合并后的公司至少在短期内能够控制中国绝大部分的陆上油气生产,并将拥有数千亿美元的总资产”。
有分析指出,两桶油合并传闻并不是空穴来风。仅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考虑,中石化和中石油合并,或能提高效率,将上游勘探开采、中游炼化和下游零售都补强,甚至,能匹敌埃克森美孚这样传统的石油“霸主”。
安信证券认为,油气体制改革的口号虽然已经进行呼喊多年,但是无论从进程还是结果来看依然是十分滞后和低效的。回顾2014年,我国在油气领域改革取得了很多突破,预计2015年“三桶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仍将继续,市场对于油气领域的改革依然报以重望,油气改革主题的热情仍将持续。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合并曾一度掀起高铁板块爆炒浪潮,分析人士建议关注中石油、中石化合并传闻带来的投资机会,尤其是涉及油改领域的相关个股有望获得资金青睐。
A股市场,国际实业(000159)是新疆本地重要的油品公司,在石油石化产品经营方面经营资质齐全,具有燃料油、重油等进口资质,成品油、焦炭、煤炭等出口特许经营资质。目前公司正向油品上下游延伸,打造完整的油品产业链。2013年,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建设年产40万吨的原油炼化厂,同年又在呼图壁县工业园投资建设年产6万吨生物柴油项目一期工程。公司与中国石化保持常年的紧密合作关系,中国石化新疆石油分公司是公司的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42.26%。随着两桶油油改深入,公司具备良好的参与油改条件。
泰山石油(000554)是中国石化下属公司,为山东省四十四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与中国石化销售公司业务相似,具有整合预期。公司是集生产、流通、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经营范围亦从石油制品扩展到旅游酒店、饮食服务、房地产开发等行业, 拥有7个油品经营公司,3座直属油库,总储量10万立方米,年吞吐能力100多万吨,拥有自营加油站(点)106处,当地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广聚能源(000096)是深圳市南山区国资委旗下唯一上市平台,主要从事加油站成品油零售及部分批发、液体化工仓储和电力投资,是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地区最主要的油品及液化石油气经销商之一 。公司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合作紧密,两桶油是公司成品油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公司与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分公 司共同设立了先进加油 站,与中国石化深圳石油分公司共同投资深圳中鹏加油 站,未来有继续加强合作的可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央企改革还有多少“系”?中粮系国投系一马当先
中粮拟挂牌上市意图角逐全球市场中粮计划挂牌上市,意图角逐全球市场。受此消息刺激,昨日以“中”字头为代表的央企改革股集体大涨,中国中冶、中国一重、瑞泰科技、华电国际等涨停。分析指出,在牛市思维下,前期表现较淡定的国企改革概念,近期有望继续上演“空中加油”,除了中粮系和国投系外,航运系、航天系、中船系等航运、军工股值得留意。
据了解,中粮集团是国资委直属大型国有独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也是国资委改革样板,中粮集团去年营收为1991亿元人民币。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日前对外透露,作为走向国际战略的一部分,中粮集团将考虑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其在大宗商品全球峰会上表示,IPO将有助于中粮集团实现成为全球性农业贸易公司这一目标,但他没有给出上市时间表。
中粮系国投系一马当先截至昨日收盘,中粮系下三家A股上市公司股价均有不错的表现,其中,中粮生化上涨9.57%,中粮屯河收高5.56%,中粮地产上涨3.97%。除了中粮系外,国投系等央企改革概念均大幅走高。其中,国投系下的国投中鲁上涨7.32%,中方投资涨5.59%,国投电力涨5.26%。
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大央企集团中,国投系和中粮系表现最为火热,其中,国投系下中成股份连续多个交易日涨停。国投中鲁在公布资产重组方案后,股价连涨8个涨停。安信证券曲线“借壳”中方投资后,给后者带来了369.41%的涨幅。同时,中粮系表现也非常积极,中粮地产明显跑赢地产行业龙头,中粮生化更是连续涨停。有专业人士指出,中粮生化和中粮屯河有可能成为未来中粮系表现较好的成员。
央企改革概念被轮番爆炒在中粮上市消息的刺激下,国企改革概念股纷纷走高,其中,央企改革概念表现最为突出。无论是国投系,还是中粮系,或其四项改革试点的央企,目前股价都已经被轮番爆炒,估值明显偏高,中国南车和北车今年以来暴涨了4倍左右。在股价暴涨的背后,是国企改革预期不断升温。A股除了中粮系、国投系以及其他四大四项试点改革央企外,还有多少个“系”?
“实际上,央企资产非常庞大,除了六大四项试点改革的央企外,还有不少可能存在资产整合的预期。比如航天系等。”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券商人士表示。记者对比也发现,包括航运系、航天系、招商系、中船系等都板块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分析:“系”内有整合渴求
在航运系中,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谢平表示,中远中海两家集运业务最具有整合的可能,“其一,集运面临全球竞争,且两者运力规模排名分别在第六、第七,即使合并排名也只在第四,具有对整合的渴求;其二,两者内贸频繁,但外贸仍有较大的合作提升效率空间;其三,两公司管理层互为交流任用,人事上阵痛期相对较短。”谢平认为。
中船系当中,虽然目前多家公司都澄清了“整合”传闻,但这种预期仍然存在。“中船系目前也面临全球竞争加剧的威胁,部分资产盈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指导下,会否像南北车一样进行资产整合,是有想象空间的。”一位券商分析师认为。而在A股市场上,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广船国际等相关个股近期也频繁涨停。而航天系主要涉及航天军工类上市公司,这也是近期中航动控、中航光电等表现强势的原因之一。此外,招商系也值得关注,其中,招商轮船、招商地产、招商银行等,投资者都可适当留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四大航运集团整合传闻再发酵
近日,央企改革概念持续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巨型央企的重组消息也从未停止。继中国电建重组获批之后,上港集团也披露称,公司正在研究收购上海锦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锦江航运”)部分股权,拟于近期对锦江航运展开尽职调查工作。除了这两则已经确定的消息,市场对四大航运集团的合并也仍存预期。
在四大航运集团合并传闻愈演愈烈直至集体发布澄清公告之际,与招商局集团颇有渊源的上港集团(600018)决定率先整合航运资源。
上港集团今日披露,公司正在研究收购上海锦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锦江航运”)部分股权,拟于近期对锦江航运展开尽职调查工作。据记者独家获悉,锦江航运的股东之一上海海运集团系中国海运集团全资子公司,另一股东中外运上海集团系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外长”)全资子公司,而上港集团第二大股东亚吉投资则系招商集团旗下招商局国际全资子公司。由此,招商局集团与中外长将通过上港集团收购锦江航运完成曲线合作,令目前正在发酵的四大航运集团合并传闻再度升温。
4月18日,招商局集团、中国海运集团及中国远洋集团旗下的招商轮船、中海发展、中国远洋等6家上市公司集体发布澄清公告,称四大航运集团合并传闻未得到任何政府部门的核实,彼此之间也未就合并问题进行过任何商谈。彼时,中外长旗下的长油3已退市至全国股转系统交易,而*ST凤凰则处于破产重整之中,另一家公司外运发展并不属于航运平台,故中外长并未发布澄清公告。
记者注意到,上述澄清公告在措辞方面与中国南车、中国北车正式合并前的有关合并传闻的澄清公告较为相似,并未直接否认未来合并的可能性,由此市场对四大航运集团的合并仍存预期。就在市场仍在持续猜测四大航运集团是否存在合并可能性的时候,隶属于上海国资系统的上港集团率先出手,决定收购锦江航运。
四大航运集团旗下的6家航运上市公司近年来深受航运业低迷的冲击,业绩持续下滑,甚至还曾出现巨额亏损,而锦江航运2013年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分别为15.59亿元和7564.17万元,分别是中海海盛同期业绩的149.47%、383.29%。
根据公告,此次上港集团并不计划全资收购锦江航运,仅收购部分股权,也并未透露是否会控股锦江航运。若上港集团采取控股方式收购锦江航运,则公司将涉足航运业务,在航运业出现复苏迹象的背景下,上港集团此举无异于“抄底”。
记者在锦江航运官网了解到,该公司系上海唯一一家市属航运产业集团公司,隶属于上海国资板块,而上港集团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国资委。由此,上港集团收购锦江航运可视为上海国资的内部资源整合。
在上海国资系统的统一调配下,上港集团决定收购锦江航运,但这并非此番收购的全部意义。记者注意到,此次收购隐现招商局集团与中外长的力量,四大航运集团合并传闻或将在集体澄清后再度发酵。
查阅资料可知,锦江航运其中两家股东上海国际集团与上海久事公司,前者系上海国资委旗下公司,后者系强生控股的控股股东,亦隶属于上海国资委。至于锦江航运另外两家股东则大有文章,其中上海海运集团系中国海运集团全资子公司,而另一家股东中外运上海集团则系中外长全资子公司。换言之,锦江航运系中国海运集团、中外长两大央企航运集团与上海国资共同控制的航运平台。
受资料限制,记者无从查证锦江航运四家股东的具体持股比例,不过从锦江航运的官网资料了解,该公司控股方应为上海国资委。
另一方面,上港集团第二大股东亚吉投资持股比例高达24.48%,该公司系招商局集团香港上市平台招商局国际的全资子公司;而上港集团控股股东上海国资委原本持股40.8%,今年3月下旬将上港集团5.6%的股权无偿划转至上海城投集团名下,导致持股比例降至35.2%。
尽管上海城投集团亦隶属于上海国资委,不过亚吉投资在上港集团的持股比例与上海国资委的直接持股比例之差呈现缩小的趋势。
目前招商局集团副总裁苏新刚担任上港集团副董事长,招商局国际副总经理、深赤湾A董事长郑少平担任上港集团董事,而上港集团非独立董事、非职工董事仅有5名,可见招商局集团在上港集团董事会中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由此,上港集团收购锦江航运实际上牵扯到招商局集团、中国海运集团及中外长三家央企航运集团,毕竟此番收购行为须经上港集团董事会及锦江航运股东大会同意。特别是,如果上港集团收购锦江航运股权的出让方是中国海运集团或中外长,则意味着前述几家央企航运集团将进行实质性合作;若出让方是上海国际集团或上海久事公司,则中国海运集团及中外长将保留锦江航运股权,后续与上港集团、招商局集团存在进一步合作的想象空间。
四大航运集团会否如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一样在澄清后进行实质性的合并,不妨拭目以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央企合并成市场风暴眼 股民憧憬下一个“神车”
自去年12月31日发布重组合并预案以来,中国南车 (601766)以及中国北车(601299)股价涨幅均已超过400%,随着总市值不断超越西门子、波音等世界高端制造业巨头,中国“神车”的横空出世无疑让投资者对于央企整合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尤为市场所惊诧的是,即便是在经历4月20的大震荡、21日的跌停后,南北车仍在上周五(4月24日)再度涨停,市场对于央企合并的疯狂程度足见一斑。“融资盘龙虎榜”显示,在4月21日、22日、23日,融资客逆势大举加仓南北车,融资余额净增幅连续位列沪市前20名—24日的涨停,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铁、铁建合并呼之欲出 价值有望进一步重估
继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事宜相继获国务院批准后,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的合并传闻也正成为坊间热议的焦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两者的合并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业内人士曾透露,中铁和中铁建的合并,国家层面已开始研究。此前,股价以突发式上涨回应两者合并传闻,也说明了投资者认可其整合的可能性。而分析师大多看好未来的价值重估。
合并对未来发展有利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中铁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科研咨询、工程监理、资本经营、金融信托和外经外贸于一体的企业,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是全球第三大建筑工程承包商。
迄今为止,中国中铁已在境外逾55个国家和地区承建超过230个海外项目,同时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进入三项500强名单的基建和建筑类企业。
而中国铁建前身是铁道兵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于2007年11月5日在北京成立,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特大型建筑企业。
2008年3月10日、13日分别在沪市和港股上市。在国资委公布的2008年度中央企业经营业绩测试评价中,中国铁建首次进入32家A级企业行列。目前中国铁建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商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商之一。
对于两者的合并,《中国经济周刊》曾报道称,与中国南、北车合并异曲同工,同为行业两大竞争对手的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合并,可以防止恶性竞争,对工程有利、对发展有利。合并以后也可以避免腐败,可以靠真正的技术和中铁总合理谈判。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也曾透露,中铁和中铁建的合并计划目前未启动,但国家层面已开始研究。
分析师看好估值重估
3月18日,中国铁建就媒体报道的公司和中国中铁的合并计划予以澄清,表示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均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均未向任何部门表示过此类意向,均未与中国铁建及其控股股东就此类问题进行过任何的商谈或意思表示,目前也没有此类意向。
记者注意到,此前,南北车合并之前也曾否认合并传闻,但最终传闻成真。并且在二级市场上,南北车的股价在澄清公告发出后,依然出现快速拉升。
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高铁在全球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南北车合并后,将有利于降低国内轨交制造业内耗,推进动车组标准化进程以及核心技术推广、国产化率的快速提升,从而加快高铁出海步伐。相关公司有望受南北车复牌的刺激,再度展开一轮行情。目前,高铁走出去主要涉及的高铁基建施工企业就包括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
另外,银河证券分析师王华君表示,南北车是“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概念的龙头。2013年的全球轨道交通设备市场约1240亿美元,中国市场200多亿美元。南北车除了中国之外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仅为2.2%。南北车合计的海外收入占比不到10%,仅为7.2%。南北车的整合将成为一个典型案例,有可能为其他行业的产业整合、国企改革提供参考和示范。这让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合并更是呼之欲出。
此外,银河国际分析师认为,2014年11月中旬,中国中铁(00390,HK)和中国铁建(01186,HK)的AH股价差仅为个位数,后续H股折价迅速扩大。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在公布了合并计划后,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有很大潜力获得重新估值,它们的2015年市盈率约为20倍,但现时的市盈率仅为个位数。由于“一路一带”概念股仍是投资者的焦点,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H股应有空间获得进一步重新估值。
南北船高管对调引猜想 合并有助抵御行业寒冬
今年3月,有着南北船之称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船工业,又称南船)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船重工,又称北船)进行高层对换;一时间南北船合并的传闻甚嚣尘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和南北车一样,南北船也本属一家,均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成立。对于两家公司的合并,业内人士认为,南北船合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但由于业务交织,合并不容易。
两集团各有3家上市公司
3月25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双双发布消息称,中船工业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胡问鸣任中船重工董事长、党组书记;中船重工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董强任中船工业董事长、党组书记;即所谓北船和南船领导层对调。这一消息直接推升市场对两大造船集团可能进行合并的预期。
目前上述两家集团各拥有3家上市公司,分别为中船重工旗下的中国重工(601989)、风帆股份(600482)、乐普医疗(300003);中船工业旗下的中国船舶(600150)、广船国际(600685)、*ST钢构(600072)。
受合并传言影响,3月26日中船重工旗下的中国重工、中船工业旗下的广船国际和中国船舶股价涨停。当日晚间,中国重工发布声明否认了合并传闻,并表示“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合并传闻的书面或口头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由中船工业、中船重工和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船舶报》曾报道称,2015年1月19日在船舶工业的老领导与中船工业负责人座谈时,就建议“将船舶工业两大集团进行合并。他们认为,船舶工业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将两大集团分割开来,导致两大集团多年来均存在发展的短板,中国船舶工业的产品建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南北船原为一家人
与南北车类似,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堪称造船行业的南北船。历史上,南北船本属一家,均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成立。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包括武汉在内的造船工业都属中船重工;长江以南属于中船工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南北船本属一家,但近年来双方的发展境遇却不尽相同。
以上市公司为例,中船重工的三家关联上市公司近四年都保持盈利,而且业绩相对稳定;由于造船行业的不景气,造船龙头中国重工的业绩有一定幅度下滑,但在最差的年度,也能达到超过20亿元以上的净利润;而中船工业旗下三家公司受行业景气度的影响则极为明显,均从2012年起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甚至亏损。
此外,作为军工领域的优质资产,中船重工拥有完备的舰船研发体系和仅次于中国科学院的工程技术科研团队,下属28个科研院所在舰船装备研发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旗下中国重工更是被冠以“航母第一股”的美誉。
“其实,中船工业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科研实力和多元化的产品设计能力。如果与中船重工的接单能力相结合,能够互补双方的短板,发挥各自的长处。”一位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尽管现在造船行业低迷,但合并之后,大力开发出的钻井船等多用途海洋工程业务,是完全可以抵御行业周期的压力的。”
然而,对于合并的难度,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南北船的子公司体系很庞大,涉及的业务与利益划分很复杂,合并难度较大。
钢企整合正加速宝钢、武钢合并有难度
今年3月,工信部就《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进一步组织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兼并重组,到2025年,前十家钢企粗钢产量全国占比将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钢铁集团。
武钢股份董事长此前向媒体表示,中国的钢铁行业若要削减过剩的供应,整合至关重要。近日以来,我国政府正在制定政策以削减过剩的钢铁产能,包括鼓励钢铁行业的并购。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针对武钢股份(600005)和宝钢股份(600019)或将合并的传闻,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短期合并难度较大。
多家钢企今年改革加速
宝钢股份是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国际钢铁市场上属于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公司专业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主要产品均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
在成为中国市场主要钢材供应商的同时,宝钢股份产品出口到包括日本、韩国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从事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研制。《世界钢铁业指南》评定宝钢股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前三,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钢铁企业。
而武钢股份是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控股的、国内第二大钢铁上市公司。拥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炼铁、炼钢、轧钢等完整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钢材产品共计7大类、500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等,商品材总生产能力1000万吨,其中80%为市场俏销的各类板材。
武钢股份先后有100多项产品获全国、省、部优质产品证书,重轨、板材获湖北省名牌称号,产品实物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产量比为64.07%。中国上市公司50强和综合经济效益前20名,沪深十大上市公司之一。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国内主要钢铁集团资源禀赋突出,钢铁与非钢业务均有优质资产注入可能。宝钢、武钢、东北特钢集团均有望进一步助推各自上市平台实现高端材料的延伸;同时宝钢、武钢、首钢与河北钢铁集团有望借助上市平台引领区域内的产能整合。在国企改革方面,宝钢与东北特钢集团已在上市平台逐步实施股权激励,武钢、首钢、河北钢铁集团有望在今年加速国企改革进程。
国金证券分析师杨件认为,14年以来钢铁板块33家公司中至少一半以上实施了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资产注入、收购、增发等相关的转型和改革措施。作为传统行业代表的钢铁企业,在当前国企改革及牛市大背景下,实施改革和转型的充分必要条件都已具备,武钢亦不例外。
两大钢企否认合并传言
武钢董事长邓崎琳近期也公开表态,武钢正积极尝试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推进股权多元化、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等。关于市场传言的武钢与宝钢合并,从国企改革的大背景及思路(成立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平台)、钢铁行业发展历史、微观调研的企业内部看法等综合分析,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邓崎琳同时表示,一旦合并发生将对公司带来实质性利好,比如减少恶性竞争、拳头产品的市占率提升、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整合、技术及管理共享等诸多方面。随着中央巡视组在4月度巡视结束,公司储备的相关转型及改革措施将陆续付诸实施。
然而,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3月23日晚间同时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了两家公司合并的传闻。
对此,兴业证券则认为,目前市场不断有各大央企整合传言,包括造船业的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钢铁行业的宝钢和武钢合并等;尽管当事方都公开澄清传言,但南北车案例在前,同时政府也在大力推进过剩产能整合做强,走出国门,因此市场对相关主题概念股尤为偏好。预计宝钢、武钢合并将持续,武钢股份最为受益,对整个行业有利好。
当然,市场对此也有不同声音,有多位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文件显示出决策层推进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决心,但从市场格局、重组后管理难题等方面看,宝钢、武钢此类大型钢企要实现实质性兼并重组存在较大难度。(每日经济新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